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近期陸續有內房股公布債務重組進展,甚至有物管股補發業績後復牌,但仍有多隻停牌多時的內房股,距離「被除牌」不足兩個月。截至8月2日,有逾10隻內房及相關股份,被交易所歸類為長期停牌公司,且會在今年底前補救期便會結束,有除牌的風險,它們現時的總市值約400億元,其中恒大(3333)系內股份更有大量散戶持有,一旦未能在限期前滿足復牌要求而除牌,小股東將「無仇報」。
根據本港的規則,當上市公司除牌後,其股票就不能再在交易所買賣,即股東們無法沽貨套現,除了等待,就沒有其他辦法了。現時本港並沒有為除牌股票而設的場外交易市場,沒二手市場,小股東就難以為手上的股票尋找買家和定價,很難脫手,手上股份基本上變成了「私人企業股權」。除非控股股東願意購回小股東手上持股,不過,這種情況少之又少,更莫講派息分紅,持股可謂立變「廢紙」。有評級機構指出,若企業失去了上市地位,進行重組談判時亦會遇上更多的困難,隨時令公司除牌緊接清盤。
滙豐金融服務(亞洲)投資策略主管劉紹文認為,不少內房股正積極進行債務重組,港交所及監管機構或會考慮容許企業繼續停牌,暫時無須退市。銀河聯昌證券房地產研究主管鄭懷武指出,除牌將令停牌公司在重組時,在估值、監管上都會更複雜、更難處理,相信上市公司及投資者等,都想保持上市地位,因相對有更多保障。
資產變賣所得先還給債權人
如果除牌公司因財務或經營出現困難而被清盤,資產將會被變賣,分配給債權人和股東,但清盤公司很多時都是資不抵債,變賣資產所得的款項還了給債權人後,一般都沒剩款項派發給股東,小股東最終只會「Total Loss」。例如恒大早前公布的業績披露,其負債高逾2.4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香港一年的GDP,或與俄羅斯或阿根廷政府的外債總額差不多。如此高的債項,公司一旦清盤,股東幾乎肯定沒可能拿回投資資金。例如今年初除牌的壹傳媒(0282),該公司因經營不善而除牌,並進入清盤程序,小股東市值約2.2億元的持股淪為「廢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