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說到文化衝突,其實,不僅在流行文化和傳統文化之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出現類似情況,包括現在人們大講特講的大灣區各城市文化融合問題,以及人們常常強調的東西方文化交流。關鍵在於如何平衡之,既不能完全迴避或拒絕之,也忌過猶不及。

今日許多獲推崇的經典,就是當年被一些人嗤之以鼻的潮流現象或潮流文化,這類文化由於來自民間,所反映的往往是大眾的聲音,表現的形式也比較接地氣而引起共鳴,因而大受歡迎而形成現象。以中國的說唱藝術為例,那些源自民間娛人自娛的活動諸如相聲、快板書、評彈,乃至街頭賣唱等等,表演多了,工多藝熟,慢慢傳開,就成為今日獨當一面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家。

任何新東西出現初期,往往「不堪一擊」或人們看不懂,但是,正如「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條路」般,新生事物亦然,只要在出現之後,能在批評乃至攻擊聲中不斷地檢討,並改進和完善,堅持下去並廣為傳播,總有一天被人理解、接受。

今日被視為視覺藝術運動普普藝術開創者之一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早年從事商業推廣的工作,但他對固有的工作方式感到納悶,因而想出以插畫形式推動,並認為藝術應與金錢掛鈎,努力推動藝術商業化,其早年作品有一幅不斷複製家喻戶曉的金寶湯圖案,就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後見平民崇拜名人,遂想出借助名人之名和面孔,再使用絲網版畫技法來重現名人圖像,成就了後來著名的《瑪麗蓮夢露》等肖像畫。

他的這些表現手法和採用的材料顯然顛覆了傳統的繪畫方式,而形成的作品風格也很不一樣,不但不為一般人所理解,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次美國當代藝術家大展中,當時已名聲鵲起的他更被博物館當局拒諸門外,揚言他的作品不是藝術品。然而,他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斷創作,不斷完善,再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起來向大眾解說,慢慢為人接受,從而成就了自己作為一個藝術流派領軍者的歷史地位。他那句「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的話更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成為經典,更超越現實。

藝術貴在創新,也貴在勇氣和堅持,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但傳承的手法不是簡單地照搬或重複,而是在保留精華的基礎上,注入當代意識和創新手法,並取得平衡,不但予人耳目一新而留有印象,更促使人們去思考一種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