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屍牛尾洲以南海面的布氏鯨被打撈上岸。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吳健怡)一條長約七米、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上一級類別的布氏鯨,於早前誤闖香港水域,在流連兩星期後,昨日證實浮屍西貢牛尾洲對開。經打撈後,鯨魚屍體被拖至西貢萬宜水庫西壩日內完成解剖查證死因。海洋公園專家初步檢查發現,牠背鰭正中位置有新傷口,相信死去不久。事件敲響保護海洋生物的警號,有保育人士指出,香港水域有海豚、海龜等瀕危海洋生物出沒,但目前《觀豚守則》只規管觀豚活動,且屬自願性質,建議政府立法監管所有觀賞瀕危海洋生物的活動、為船隻螺旋槳加上保護罩,以及藉今次悲劇進行公眾教育,讓香港水域成為海洋天堂。

昨日上午有市民發現鯨魚在牛尾洲海域側泳,奄奄一息。警方近上午十一時接到報告稱發現鯨魚死去,水警輪隨即到場防止其他船駛近。漁護署聯同海洋公園專家到場,有專家影相記錄。從半空拍攝可見,鯨魚部分身體露出水面,背部至少有兩個懷疑傷口,脂肪從體內流出。

傍晚,政府租用的躉船到場吊起鯨魚屍體,將牠拖至西貢萬宜水庫西壩。漁護署已委託海洋公園為鯨魚屍體作解剖檢驗,以判斷其品種及死因,有關解剖工作可能需時數天,之後署方會作合適的安排,包括研究可否製作標本,供科研和教育用途。同時,解剖結果亦有助政府了解鯨魚的行為和具體死因,為日後如何處理有鯨魚誤闖香港水域制定拯救方案。

螺旋槳造舊患 背鰭有新傷口

該條長約7米、未成年的布氏鯨,早前已被發現背部有兩道疑由螺旋槳造成的傷患。專家初步檢查發現,牠背鰭有新傷口,相信死去不久。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學主任陳梓南表示:「是否死亡原因還要等進一步解剖確認,我們會拿取內臟和血液樣本做進一步化驗 ,希望了解牠死前狀況。」

◆死亡的布氏鯨疑被螺旋槳打到。

他指出,自出現鯨魚蹤影後,漁護署與海洋公園緊密監察鯨魚狀況,鯨魚最終死亡令人感到可惜,希望市民認真思考如何與大自然不同物種相處。

早於1997年,特區政府為規範出海觀賞中華白海豚,制定了《觀豚守則》,規定海豚500米內只能有一艘船逗留,如果相距少於100米更要關掉引擎,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指出,過去一段時間,觀鯨船近距離把鯨魚包圍,對鯨魚造成無形傷害,「因為附近有船隻,或是快艇在附近,都會對鯨魚造成壓力,亦可能令其身體差了,免疫系統會有問題,令牠更容易曝露在其他威脅中。」

礙於《觀豚守則》只適用監管賞豚活動,未必適用於鯨魚,且該守則僅為自願性質,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建議政府立法監管,並擴大至鯨魚等海洋生物都適用。

◆上周仍有觀鯨者不聽勸喻接近鯨魚。 資料圖片

未以導航帶走鯨魚 失營救時機

海峰環保教育主席郭秀雲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當初發現布氏鯨時政府是有計可施,「包括可參考外國的做法,派出幾艘船隻,然後以聲納導航,引領鯨魚離開繁忙的香港水域,可惜香港未有採用,錯失營救的最佳時機。」

經此一役,她認為有必要加強教育和宣傳,令市民明白近距離追逐鯨魚、海豚及海龜,會因船隻的螺旋槳鋒利如刀,一不留神,將牠們撞至斷頭、斷頸,甚至死無全屍,「部分人認為打卡影張相無傷大雅,不明白這種行為等同虐待動物。」

議員批部分觀鯨者屢勸不聽

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坦言,今次鯨魚慘死事件不能完全怪責政府營救不力,觀鯨者理應負最大責任。他認為,以船隻引領布氏鯨離開香港的做法雖可行,但香港以往甚少面對鯨魚誤闖的案例,經驗不足,故只能採取保護策略,「政府多次發出呼籲叫市民不要再去觀鯨,但部分人屢勸不聽。」

他透露,自己早前已透過網絡呼籲漁民切勿到西貢一帶水域落網,避免造成騷擾,不少漁民都對布氏鯨生起惻隱之心,暫停前往,沒想到仍有部分人罔顧鯨魚死活,照樣出海近距離觀鯨,「香港需加強教育,令市民明白海洋生物也有生命,應給予尊重。」

香港今年海洋野生動物出現情況

各部出手仍難救 護鯨何解無統籌?

(記者 文禮願)布氏鯨誤闖香港水域,營救、執法、教育等都涉及漁護署、海事處及水警等跨部門協作。據熟悉海上運作的知情人士表示,漁護署一直有專門船隻負責海岸保護區巡邏,而其他部門由於缺乏海洋生物知識,故較側重漁護署專家意見,以今次鯨魚闖入香港水域事件,漁護署應發揮統籌指揮角色,要求海事處發出航行海事通告,將布氏鯨的活動範圍劃為臨時保護區域,禁止船隻靠近,「有了通告後,水警就出師有名去執行海事處的通告,將違反禁令的船家進行驅趕,甚至拘捕。」

海洋公園人員觀察「反肚」而亡的布氏鯨。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水警忙着勸阻「船家」

該名知情人士續稱,水警高層一直意識到布氏鯨將身陷被船家包圍的困境,早已發出指令,派水警輪在鯨魚附近盡力保護,然而處理施救鯨魚涉及多個部門,需合眾部門之力作出營救。

就保護布氏鯨的措施,警務處發言人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海上安全是水警總區行動的重點範疇之一。水警、漁護署聯同海事處人員持續採取聯合海上交通及安全行動,監察在西貢水域追蹤鯨魚的活動,包括向公眾廣播海上安全信息及警告,並在碼頭及不同海上活動地點發放傳單勸阻可能騷擾鯨魚的行為,以確保水上活動及船隻航行安全。

漁護署稱一直有巡邏監察

漁護署發言人則表示,自有鯨魚7月中旬出現於西貢水域以來,已夥拍海洋公園相關專家一直密切監察有關鯨魚的健康狀況,並聯同其他部門在鯨魚出沒的海域巡邏。為避免鯨魚受到滋擾和驚嚇,漁護署人員更在西貢公眾碼頭等地方派發單張,勸喻巿民不要出海觀鯨及避免進行水上活動。

發言人表示,多個部門連日出動六艘巡邏船,在大範圍巡邏,並向附近水域的觀光船發出勸告,以及過去幾天勸喻船隻,尤其是快速船隻離開鯨魚曾經出沒的水域。過去的周末在有關水域的觀鯨和水上活動已大幅減少。

海事處回覆表示,會協助在場水警及漁護署調查及跟進事件。

水熱難治傷 不出大海必死

(記者 文森)對布氏鯨葬身香港水域的原因仍在調查中,但不少熟悉海洋生態的船家指出,近日天氣炎熱不利布氏鯨的舊患癒合。西貢一名船家指出:「鯨魚背部受了傷,我都估牠捱不久,因為水太熱了,差不多30度水溫。如不盡快游出大海,真的必死。」

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亦抱同類的觀點。他指出,該條布氏鯨長約7米,但西貢海床不深,就算沒有被船隻的螺旋槳擊中,也容易因為鯨魚翻身而與海底珊瑚磨擦受傷,「你看鯨魚一個觔斗就下了去,如果海底有珊瑚成長,或石頭稍微凸出來,可能會割傷牠。」加上水溫高,也不利治傷,甚至會加劇其傷勢。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