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發布去年全港自殺死亡統計數據分析。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接連有藝人或名人罹患抑鬱症,甚至因此輕生,敲起疫後精神健康的警號。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昨日表示,去年共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14.73,為15年以來最高,其中抑鬱患者的自殺風險更較一般人飆升20倍。該會分析,疫情期間不少情緒輔導服務受影響,令部分精神病患者無法求助、痛苦難訴,累積大量負面情緒容易「爆煲」。曾自殺未遂的抑鬱症患者昨日現身說法,表示自己病發時,腦海中反覆放映痛苦回憶,消磨活下去的意志,若非家人時刻相伴支持,後果將不堪設想。由於復常後的精神健康教育和支援仍匱乏,他們呼籲市民多關心身邊人。有學者建議政府重新建立「社會網絡」,以助隱蔽患者重新與社會「接軌」,及由關愛隊協助識別隱蔽患者。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昨日發表去年全港自殺死亡個案數據分析。該會根據死因裁判法庭的數據進行分析,顯示去年共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較前年的1,010宗增加70宗,按年升6.95%;以每10萬人自殺率計,去年較2021年升1.03,平均每天約2.96人自殺身亡。

該會強調,自殺與情緒病關係密切,加上疫情之下社會經濟低迷,不少人背負沉重經濟壓力,雪上加霜的是疫情下部分精神健康服務或因防疫要求,無法如常進行,令患者更無助。

28歲的Angela是抑鬱症患者。她昨日出席記者會時憶述,4年前因親人離世而她又未能趕及見上最後一面,自責或內疚感觸發情緒病,「抑鬱症發作時情緒非常低落,失去做任何事情的動力,連洗臉、刷牙基本的自理都做不到,當躁鬱症發作時就會興奮和衝動,做事不顧後果。」

◆Angela表示,抑鬱症消磨活下去的意志,若非家人時刻相伴支持,後果將不堪設想。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苦痛迴圈」需外力扶持遏止

Angela兩年前情緒一度失控,出現輕生念頭,在家中吞食大量安眠藥,幸被家人及時發現送院治療半個月,「那段時間我反覆回憶一些難過的經歷和記憶,完全不受控制,情緒越來越低沉,直至最後撐不下去,想以結束生命了結。」

曾自殺未遂的Angela並非有着扭曲的成長經歷,「我成長於一般家庭,中學時期雖遇到過校園欺凌,但我亦並非受害者。」不過,她認為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一點一滴積累,例如親人離世、學校或職場上人際關係的不如意等,若不及早釋懷,終有一天「爆煲」,加上身體激素或賀爾蒙的失調,情緒病便在不知不覺間搵上門。她強調,戰勝情緒病的不二之法是藥物治療、心理輔導,以及家人扶持,經過漫長治療,她已慢慢康復,「現在已康復九成。」不過,自從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傷人案發生後,她坦言擔心別人對自己有誤解,希望政府加強精神健康教育,使大眾更了解有關精神健康,接納和支持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

社會事件負面標籤影響康復

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韋賽姬指出,疫情時期,由於精神健康服務及社工服務受到限制,令部分精神病患者難以求助,無法紓緩情緒壓力,「去年向我哋機構求助的個案有所減少,但不意味着精神病患的求助意慾降低,現在社會復常後,求助的人數又回升。」

她指出,截至今年7月,有自殺危機的求助達1,042宗,較去年同期的983宗,增加59宗,其中以家庭、經濟及精神健康為主要求助原因。中心所接收一些個案與近月社會傷人事件有關,「有精神病患者擔心自己會有傷人傾向不敢出街,這會影響病情康復。」

籲勿堆積負面情緒

該會建議有情緒問題的市民應及時向身邊的人或相關機構求助,不要將負面情緒堆積,而社會亦不應給精神病患者貼上負面標籤。如果發現身邊人經常提及死亡字眼,或上網搜查關於自殺資訊,突然疏離社交圈子,將一些珍貴物件贈送他人或與朋友道別,以上均為有自殺傾向的舉動,可協助尋求適切幫助。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社會上有很多獨居長者,容易出現被遺棄、忽略的錯覺,加上慢性疾病的折磨,容易萌生自殺念頭。他建議政府重新建立「社會網絡」,以助隱蔽患者重新與社會「接軌」,包括舉辦社交活動。政府亦可善用新成立及即將成立的十八區關愛隊,篩查出有情緒病苗頭的居民,及時為他們提供協助。

羞於求助 長者輕生佔最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對去年本港自殺死亡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年齡層方面,60歲或以上自殺死亡個案共有477宗,佔總自殺死亡個案的44.17%,打破1973年的歷史紀錄。然而,去年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介入服務的個案中,60歲以上的長者僅佔少數,顯示長者較羞於求助。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主席黃瀚之表示,較多長者持有一種患病求助就是負累的錯誤觀念,以致獨自承受巨大壓力,他呼籲:「長者在遇到情緒問題時應及時求助。」

愈近退休 壓力愈大

該會總幹事曾展國分析,長者自殺數字持續上升,與本港人口老化有關,「長者基數越大,自殺數字亦會越大。」在疫情之下,經濟持續低迷,更令不少人背負沉重經濟壓力,尤其是50歲至59歲群組,該群組多為接近退休年齡,「受疫情打擊下,失去工作機會較大,經濟壓力增加,均令自殺的可能性增加。」

他又認為,長者自殺個案上升源於香港家庭結構改變,不少家庭因兒女婚後甚少與父母同住,令長者照顧者人數減少。

助長者再建社交圈 遠離孤獨

該會建議市民多關心身邊人,特別是隱蔽長者,包括多探望及耐心聆聽長者需要,帶同長者到社區中心參與活動,建立社交圈子。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分析又發現,在自殺死亡個案中,男女比例為1.7:1,即男性自殺死亡個案共676宗,女性自殺死亡個案共404宗,在去年熱線求助者的性別分布亦顯示,女性求助的問題多數是精神健康、家庭及人際相處等,而男性求助的問題則多數與工作、經濟有關。

從自殺死亡個案的職業分組來看,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除去872宗未能分類的個案,剩下的個案中,有62宗自殺個案屬無業人士,49宗為退休人士,44宗為藍領。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