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香港有逾九成是華人,日常中的中華文化活動也不少,像每年十多天的公眾假期中,就有多個是紀念傳統文化的,如農曆新年拜年、做年糕,端午節划龍舟、包糉子,中秋節吃月餅等,都是民間文化活動,並具有歷史意義,比如紀念詩人屈原等。還有具香港特色的活動,諸如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大坑舞火龍等。只是我們視這些習以為常,不太留意。
香港人普遍「崇洋」,此乃150年殖民管治教育和西方文化長期以強勢之態熏陶的結果,也因為我們優秀的傳統沒得到很好的弘揚。去年訪問鄭培凱教授時,這位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前主任在分享研究心得時,也談了個人的觀感和經歷。
鄭教授說,在香港,無論是天后誕,還是太平清醮,很多人都去看,但由於對文化內涵的宣傳不够,一般人只視之為觀光項目玩一下。但這些活動跟當地人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像太平清醮,大家都聚焦於搶包山,往往不去理解其中的民間信仰與辟邪消災作用,都源自嶺南文化風俗。這些活動提醒人們,我們生活在香港,是在嶺南文化的主導下,再融合其他多元文化,發展出香港獨特的生活形態。
他同時觀察到,香港不少學校的音樂教育都以西樂為主,老師上課讓學生練習的樂譜也是西樂的,甚至他自己在台灣讀書時,音樂課練習曲也是西方音樂。因為音樂教師接受的是西方音樂訓練。他還舉例說,《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主調是源自越劇,《黃河鋼琴協奏曲》則改編自冼星海於1939年的《黃河大合唱》。為什麼不可以從中取出一段當學生練習曲?
我近期欣賞了不少中國書畫展和多場中樂音樂會,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尤其是香港中樂團,演出常常令人驚喜。樂團經常巧妙地跟不同的藝術如戲曲融合,令演出形式多元化,更有一些具教育普及性或呈現獨特性的活動,比如以某種樂器掛帥的小組音樂會或社區音樂會等。這個新樂季以「和」為主題,更充分體現中國人最講究的「和諧」。所謂「家和萬事興」,這句話對經歷過多次社會騷亂和爭吵不休的香港人來說,感受尤深。
新季刊的設計也相當有心思,將中國書法和戲曲的美融入其中,配以現代的設計線條,令人覺得中樂也可以很潮。這對喜歡追求新潮的青少年尤其重要,我在現場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帶着小朋友來,這正是文化傳承啊。
很多人談到傳統文化,或說到流行文化,往往將兩者對立起來,不是傳統學者對流行文化嗤之以鼻,就是都市潮人對傳統文化不屑一顧。但在現實社會,兩者是相輔相成並互為依存的,聰明者往往擅長將兩者結合、交融,再創作出新的藝術作品和催生新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