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隧昨日雖然仍然有車龍,但車輛一直保持前進狀態。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繼青沙管制區、城門隧道和獅子山隧道之後,不停車繳費服務易通行日前擴展至全港最繁忙的過海隧道—紅磡海底隧道,昨日該系統迎來實施後首個工作日。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晨繁忙時間在紅磡收費廣場外直擊車流情況,發現往港島方向的車龍一度伸延到培正道。記者實測試搭巴士,使用易通行後,紅隧由八線行車減為四線,故提前出現樽頸和車龍,進入港島後更因為道路銜接問題,汽車需要停頓下來等候。有乘客表示,塞車時間延長,「塞了半小時,平時塞15分鐘左右。」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上午於上班繁忙時間,在紅隧收費廣場上的天橋觀察易通行實施首日的行車情況。由於省卻在收費亭排隊和停車繳費的步驟,大部分車輛不再需要在前段八線行車,後段切線為四線,而是全程四線行車,再沒出現行錯線等情況。

約上午9時半 公主道塞滿車

記者現場所見,由港島往尖沙咀方向行車暢通,行駛的車輛直接快速經過收費亭,未出現排隊車龍;尖沙咀往港島方向則持續有車龍。大約上午9時半,車龍龍尾到達培正道,整條公主道都塞滿車。記者在現場觀察約一小時,發現往港島方向的道路雖然排着長車龍,但一直保持前進的狀態,較以往不時停滯的擠塞情況有所改善。記者亦發現有部分車輛駛往收費亭時速一度減慢,更有車輛直接停下,隨後車輛按喇叭提醒,隧道職員不時上前提醒司機繼續前行。

記者乘搭一架過海巴士進行實測。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及後記者乘搭一架過海巴士進行實測,巴士在隧道口一直緩慢向前行駛,行駛約5分鐘後車輛已駛出隧道,惟港島道路交通繁忙,出隧道後出現擠塞情況,巴士一度需停下等候。

乘客指塞車時間倍增至半小時

有每天在紅隧口轉車的市民表示,由於八條行車線變成四條,車龍提前出現,而且延遲消化車龍,潘先生:「我在愛民邨上車,塞了半小時有多,平時塞15分鐘就出隧道口。」另一乘客陳先生表示:「轉上康莊道後塞得比較嚴重,大約塞了3分鐘至4分鐘左右。」

等巴士者盼日後過海比以往快

不過,在紅隧口轉車等巴士的張女士,平日搭乘巴士經紅隧往北角上班,她形容以往等車時見到廣場的車龍好長,車龍不時要停下等候,而昨日她所見,雖然仍然有車龍,但車輛一直保持前進狀態,行車較以往快和暢順,相信是與易通行實施有關,「之前沒有易通行,每輛車都要停下交錢,加加埋埋就要浪費好多時間,有易通行之後,這些車輛過海或過隧道時間會更快。」張女士期望日後過海比以往快5分鐘至10分鐘,不再擔心因為塞車而遲到。

紅隧是首條轉用易通行的過海隧道,司機無須再停車繳費,政府指西隧和東隧下月亦會轉用易通行。紅隧收費亭會逐步拆除,騰出空間改作其他用途,會盡快展開諮詢,當局早前就透露香港仔隧道,拆除收費亭後會改作巴士轉車站。

議員料下月「三隧分流」 有助降紅隧車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運輸署表示,截至昨午5時半,約有7.3萬架次車輛使用紅隧,當中約九成車輛偵測到有安裝車輛貼,約七成的車輛使用自動繳費方式。多名關注交通事務的立法會議員表示,紅隧首個工作日實施易通行效果理想,雖然繁忙時段仍有車龍,但改善交通非一日之功,無法在短時間內出現戲劇化改變,需多項措施配合,相信待下月「三隧分流」方案正式實施後,紅隧車流量才會有所下降,到今年底三隧按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時才能顯現效果。

運輸署:部分路段無車龍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昨日在電台節目上表示,昨早紅隧車流較預期理想,紅隧九龍往港島入口的切線情況相當有規矩,未見到有車輛在隧道口停下,部分路段例如漆咸道北和蕪湖街沒有出現車龍,收費廣場附近的車龍一直保持移動,她相信是實施易通行帶來的改善。

她並指,昨早7時至8時紅隧車流量約5,200輛,而本月初同時段車流則約5,400輛,輕微減少或與暑期學生放假有關。

至於何時拆除隧道收費亭,羅淑佩說,拆亭工作需要於晚上封路進行,紅隧車流較繁忙,估計需時兩三個月,相信屆時完工後轉線位置會更寬闊,加上駕駛人士習慣使用易通行,車流會更為順暢。她亦建議駕駛者不需要故意在進入隧道前選定路線,在出隧道後亦有充足時間切線前往中環、灣仔或北角方向,避免於收費廣場前造成阻塞。

對於部分的士反映司機卡感應失靈問題,羅淑佩表示,紅隧收費廣場已特別添加額外鏡頭 ,達到預期效果,過去兩日沒有收到有關紅隧易通行收費失靈的投訴,但政府會繼續照顧的士業情況。

陸頌雄:通行經歷有驚喜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昨早亦實測駕車通過紅隧,他其後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今次通行經歷有驚喜,「個人經驗來看隧道是一個樽頸位,以往10點左右從尖沙咀一帶行駛到紅隧,平均都要超過10分鐘,今次大概用時6分鐘至7分鐘,而且全程向前行,沒有停頓,一路指示都好清楚。」

不過他相信,交通改善需要多項措施配合,「逐步逐步來,不一定會在短時間內有戲劇性的改變」,估計等到下月2日三隧分流「 633」方案正式實施,才會看到分流效果,顯著成效則要待第二階段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落實後。

陳恒鑌倡易通行拓至其他隧道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恒鑌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易通行是「三隧分流」方案執行的基礎,按照以往人手收費,難以準確做到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故希望政府利用今次成功經驗,盡快將易通行拓展至其他隧道。「分流方案可以將不同隧道差距較大的收費,一定程度拉勻,從而紓緩紅隧車流,提高整體交通效率。的士業界很歡迎該方案,劃一收費會減少與客人因為走哪條隧道、收費不同導致的爭拗。不過商用車對於50元的收費有顧慮,特別是影響紅色小巴,希望法案有微調空間。」

司機:多數人未慣「直行直過」致阻塞

有司機認為大多數人過紅隧仍未習慣「直行直過」,下意識地在隧道口停車,造成阻塞。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昨日是紅隧實施不停車繳費系統易通行後的首個工作日,繁忙時段迎來真正考驗,有駛經紅隧的司機表示,雖然往港島方向仍有車龍,但較往日的工作日順暢,亦有司機認為大多數人過紅隧仍未習慣「直行直過」,下意識地在隧道口停車,造成阻塞。另外,有的士業反映仍有個別的士無法偵測司機卡,但情況已較之前有所改善。

的士司機陳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的士司機陳先生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駛經紅隧時,行車的整個過程暢順,「易通行實施後,就不需再在收費亭停車交錢找數,省下了一些時間。」不過,他指出,前往港島的方向仍然有車龍。貨車司機陳先生早前已經在其他隧道多次使用易通行系統,他表示整體感覺良好,形容行車過程暢通。

私家車司機陳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私家車司機陳先生之前行駛紅隧都受塞車困擾,形容紅隧幾乎沒有時段唔塞車,即使實施易通行,他估計大幅改善塞車情況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紅隧的使用率高及方便,不少司機都「焗住」要使用。

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昨晨繁忙時間由觀塘駕車經紅隧過海,駛到蕪湖街時仍沒有塞車,但一到理工大學、何文田和尖沙咀的交匯處就塞車,幸整體車流暢順,相信易通行有疏導作用。他建議駕駛者進入隧道前先選定線路,避免擠塞;若前往中環、跑馬地或灣仔方向,選右邊進入隧道;前往北角、銅鑼灣則選左邊。

偵測司機卡情況有改善

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則表示,旗下車隊有約80架次駛經紅隧時,無法偵測司機卡,但情況已較之前改善,相信與運輸署加裝偵測鏡頭有關。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