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昨日向傳媒開放預覽,本屆書展將於今日至25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一連7天的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今日在會展中心開鑼。書展不僅是華人書迷的年度盛事,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屆書展善用高科技,包括特設「嶺南瑰寶·絢麗探索」展覽,介紹嶺南文化,入場人士更能透過AI技術,體驗與一代宗師黃飛鴻練拳的滋味;亦有參展商透過香港書展,打通境內外華人圈的閱讀通道,首次在抖音等平台直播「帶貨」,方便海外及內地讀者網上購書。今次是全面復常後香港首個書展,加上港鐵會展站開通,主辦單位貿發局表示,跨境書迷可直接乘坐東鐵線來港,更添方便,料總入場人次較疫情期間增長一成,約90萬人次。

香港書展昨日舉行傳媒預展,今年主題為「童來閱讀少年時」。貿發局副總裁張淑芬表示,今屆書展比疫情期間增加近一成來自海外及內地的參展商,加上同期舉行的運動消閒博覽及零食世界,共近780個參展商。雖然書展成人票價15年來首次加價,由往年的25元加至30元,但張淑芬估計,入場人次有所增長,料較疫情期間的80多萬人次,增長約一成。「至於人流管制方面,今年是一個『開心問題』,源於多了會展站,落馬洲及羅湖都可用這條(東鐵線)直達書展,我相信在這個層面會吸引、方便很多跨境書迷(到場)。」

◆本屆書展以兒童少年文學為主題。

展出嶺南書畫非遺廣彩陶瓷

今年內地展館以廣東省和內蒙古展區作為主題省區。廣東展區包括「嶺南書房」、「嶺南非遺」等區域,其中嶺南書房展示《嶺南文庫》叢書,是一套包涵嶺南地域歷史政治、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自然資源、人物業績等多方面的大型綜合性叢書。嶺南非遺區則精選端硯、廣繡、廣彩、石灣陶瓷等數十種代表嶺南文化的物件,加深香港市民對同源文化的感知。內蒙古展區則以「草原戀·香江情」為主題,除相關圖書外,亦會展出「內蒙古印象」攝影作品及「內蒙古禮物」文創產品等。

◆來自粵東彩繪陶瓷參展。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書展主辦方聯同嶺藝會、香港書法家協會等多個機構攜手推出「嶺南瑰寶·絢麗探索」展覽。作為嶺南文化代表人物的黃飛鴻亦設有專門展區,介紹他的生平與經歷,與黃飛鴻相關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書籍、武術雜誌、劇照等。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編輯杜辰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為配合書展的嶺南展區及兒童主題,今年該出版社特意選擇了《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一書參展,讓讀者了解歷史上真實的黃飛鴻事跡;《敍香園往事》、《憶記荔園》等一系列講述香港老故事的書目,則可讓讀者找尋自己童年的回憶。

◆嶺南文化代表人物黃飛鴻設有專門展區。

首推抖音等平台直播「帶貨」

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部負責人陳斌表示,希望透過參加書展,打通境內外華人圈的閱讀通道,「一方面把內地的好圖書帶給香港讀者,也讓內地朋友知道香港的讀物」。他指,該集團與貿發局合作推出首次官方直播,在抖音等平台播放,使無法到現場的觀眾在聽完主播介紹後網上購書。

至於今年書展新設的「國際文化藝術廊」,策展人劉紹增表示,該展區有視聽、工作坊、互動等多元形式,「要展現兒童文化,不僅是閱讀,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小朋友可以用印章印字的方法,印出一些詩篇;也可以用耳朵去聽詩歌;也有兒童文學講座。許多繪本故事,都是很有深度的文學作品,我們搜羅了不少國家的新作,不常見於一般香港書店。」此外,該展區亦展出來自超過25個國家及地區的文學及文化藝術展品,並會展出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兒童及青少年」及「藝術及設計」類別的得獎圖書。

英文兒童圖書參展商劉靖瑋表示,已參加香港書展多年,今年選擇的童書種類特別豐富,相信隨着全面復常,內地及海外遊客都有機會參加書展,本地居民又有消費券加持,「希望大家購買圖書能夠爽手些,銷情應該好於去年。」

作為亞洲最大型的書展之一,香港書展自1990年起每年7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為出版社提供推廣新書的平台,為讀者提供接觸新書及會見作者的機會。

港建免費智能電子書庫

(記者 文禮願)彈丸之地的香港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中文傑作,但由於香港市場有限,本地作家即使有佳作想衝出香江,也難以找到團隊翻譯成英語。因此,香港出版總會主辦「出版3.0-香港智能電子書庫」計劃,透過AI技術,一本約300多頁的中文書籍,30分鐘即可翻譯成英語。該計劃接受登記首兩星期,全港近百間圖書出版社之中,已有四成登記計劃,每日譯出120本書。計劃籌委會執行主席黃燕如表示,透過計劃令香港故事瞬間轉換成英文或發聲書,更易走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智能電子書庫」計劃籌委會執行主席黃燕如。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120本書中譯英一日完成

「出版3.0 」今日(19日)公布香港智能電子書庫建成,有千本上架精選。黃燕如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當中不乏新晋作家參加,期望本月書庫全面開放後,將有更多電子書可供試聽、試讀。她透露,出版業界對於升級轉型需求殷切,故該計劃自4月23日開放登記後反應理想,首兩星期已經有四成圖書出版社登記參加。其中有出版社提交約90本書目,一日大概可以轉換120本書(中譯英);有聲書則一日可轉換約100條聲音檔案。

由零開始籌建平台,黃燕如最難忘是與AI(人工智能)鬥智鬥力。她笑指:「起初以為AI好勁,好似科幻片中描述,可以主宰全世界,於是將各種不同書種都放入平台讓它翻譯。」及後發現因為詞匯及排版不同,系統或會翻譯得詞不達意。

香港故事一鍵走向世界

有協助計劃的團隊成員分享經驗表示,若將香港的地道用語,例如「乾炒牛河」及「茶記」等詞匯要求AI翻譯成英語時,AI會顯得有點「不知所措」,需經過更多數據學習,才懂得精準翻譯。黃燕如從中明白到再叻的AI也有學習過程,「最後決定(首階段)專注『餵』(提供)幾大類型的書籍給AI,讓系統逐步掌握詞匯,慢慢理解中文的博大高深,才變得更精叻。」黃燕如直言團隊最終花了數個月與AI磨合,理順整個翻譯過程。

出版商或作家想參與「出版3.0」計劃,讓AI為其作品進行翻譯,必先要入選香港智能電子書庫。黃燕如指出評審準則之一是作品「能說好中國或香港故事」,以及作品具原創性、創作理念等,「簡單如一本傳記或一本心靈勵志書,可能都記錄了香港的地方歷史、人和情誼,當中也有香港式的創意。」

「出版3.0」計劃的緣起是協助出版業界廣泛應用先進科技,加快轉型,向數碼世界輸出創意成果,長遠而言需要「做大做廣」,一方面增大電子書在本地的流通量,另方面是令更多優質的華文作品能通過此平台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