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也是佛教南山律宗的發祥地。 資料圖片

王維不僅是詩人,更是著名畫家。蘇軾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話要怎麽理解呢?這首《終南山》是個絕佳例子,今天我們跟隨詩人一起步入終南山,隔水問樵夫,一窺王維心中的禪意世界,看他如何將藝術與宗教、感官與超感官的體驗完美融合在一起。在此,讓我們先來讀一下這首詩: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首聯中,他遠望終南山,先將視線從太乙峰縱向地引往天上,再橫向地沿着連綿的山脈直至大海。在頷聯中則帶領我們離開遠望中的場景,讓我們與兩種近距離接觸的大氣現象捉迷藏。通過頸聯的轉折,他觀察的對象從山峰轉變為山下廣闊的平原。這個新的全景俯瞰視角,在陽光和白雲的映照與遮擋之下,產生了千變萬化的形貌與色彩。

在尾聯中,他又拉回近景,為我們顯示了人的蹤跡:一個樵夫,以及從山谷小溪另一側傳來的,詢問樵夫夜晚住處的人聲。

詩中「白雲」對「青靄」,是太陽的光影明暗對比效果。詩人不斷變換描寫的視角,全景與近景交替,移步換景——水平和垂直,從下往上,或從上至下。詩歌隨着一日遊覽的各個階段來描繪風景與形象:始於首聯遠望,繼之以頷聯的登山經歷,並在頸聯到達山頂,以尾聯黃昏時分下山至山谷收束全詩,創造出罕見的視覺盛宴。

本詩也是王維山水詩之中一種更重要品質的完美示例——佛教世界觀的藝術體現。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這首詩的結構特點。從句移至句腰似乎成為唐五律一時的風尚。為了在句腰裝嵌入更雋永的原因從句,許多詩人不惜使用刪字壓縮法。 《終南山》的頷聯別出心裁,將雙音動詞「徊望」、「入看」嵌入句中,用作從句「白雲徊望合,青靄入看無」。

王維用雙音動詞替代常用的謂賓詞組,取得很好的陌生化效果,也傳達了詩人禪觀山水的體悟。此外,若讀者將頷聯與頸聯連讀,可發現兩個頗不尋常的現象。首先,頸聯也是使用句末為動詞的句式,而五律中頷聯和頸聯使用如此相似的句式的情況並不多見。當我們將兩聯句末的四個動詞聯繫在一起看,就有了一個更重要的發現:每一字正是中國佛教典籍中經常用以闡釋佛家世界觀的術語:「合」、「無」、「變」、「殊」。

「合」是「和合」(梵文為sāmagari)一部分,和合是世間萬象一切因緣的總體,指所有客觀或主觀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與條件之複合;「無」之意涉及「不二」,即「既不……也不……」這是大乘佛教中一個雙重否定的術語,旨在說明世間一切概念都不可具體化為絕對存在。

萬物皆在「變」「殊」中

一切事物,都源自原因與條件複合的因緣,而非本質存在,因此都處於「變」和「殊」之中。王維在詩中巧妙地嵌入這四個佛家術語,顯示其高超的想像力。這四個抽象的哲學術語,在詩人的筆觸下生動地化為了每句的詩眼,賦予了每句詩生命。這些詩眼相互作用,產生了變幻無窮的、體現佛教世界觀的幻境。

「合」與「無」精妙地再現了「雲」和「靄」如有似無的形象,渲染白雲與青靄是如此難以捉摸;而「變」與「殊」則寫出了「峰」和「壑」形色不定的景色,將山谷和平原轉為形狀和色彩不斷變換的奇觀。對幻覺的感知在尾聯中達到高潮:我們被詩人指引着,彷彿也覺得林中某處有可供投宿的所在,而我們又什麼都看不到,只好隔着水霧大聲詢問遠處似有似無的樵夫。在這種幻境達到頂峰之際,善於感知的讀者也能多少體會到大乘佛家「宇宙一切物我皆無自性,即空即色,亦幻亦真」的道理。

編者按:

中國古典詩詞之美,需要細心品味,才能領略到箇中韻味。為了向社會介紹中華文化的精髓,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蔡宗齊推出「如何閱讀中國古典詩歌」網上節目,今次主題是「唐詩之意境」,重點介紹15位唐代詩人如何用非凡的想像力,把個人胸襟情懷和自然宇宙世界融合起來,創作出一種無與倫比的藝術境界。香港文匯報教育版摘取了每集節目的精華內容以作推介,觀眾亦可在YouTube及Bilibili平台收看完整版本(https://www.youtube.com/@aigcs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