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邵淑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本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大約五萬美元,是先進成熟的經濟體,惟產業結構較單一。要增強發展動能,就要發展多元化的產業,「創新科技推動其他產業升級轉型,是必由之路。」
政府正以突破思維大力搶人才、搶企業,陳茂波說,目前已約見的逾百間企業,大多傾向落戶河套區和新田科技城。「中國內地市場龐大,商機無限,企業看中香港,主要是香港有面向世界、背靠祖國的優勢,我們必須用好這個優勢,迎接更多企業到來」。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十月施政報告公布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辦),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帶領,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等策略產業,專責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和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
陳茂波對《大公報》表示,「到目前為止,引進辦約見的公司與機構超過100間,仍在洽談中,當中包括我們想重點引進的大企業,亦有企業主動找我們」。
特區政府成立「共同投資基金」,注資300億元,用於投資支持最終洽談好的企業。「這300億元如何用?在洽談過程中,如果對方願意、我們亦認為有前景的項目,就可以投入資金支持」,陳茂波說。
創科推動發展 香港必由之路
「創新科技推動其他產業升級轉型,是香港必由之路」。近年香港興建了不少創科基建,包括科學園、數碼港,未來還有新田科技城,陳茂波透露,擬引進的企業多數傾向落戶河套區、新田科技城地帶。「一來河套區地方比較大,二來毗鄰深圳,未來發展創科,更方便與大灣區其他兄弟城市合作,形成強強聯手、優勢互補。」
要引進企業,首先要了解企業的選址需求。陳茂波說,「在我們傾談的企業中,有內地公司,也有海外公司。這些人來香港選址,當然會考慮土地、人才和錢,但這些都是次要,他們最看重什麼?是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
陳茂波解釋,一些外國科研公司落戶香港,當然是想打進中國市場,選址香港,一來香港比較國際化,找人才、帶人才來都相對容易一些;二來有些企業在香港落戶、完成研發階段後,可考慮將部分生產放在香港,部分生產放在內地。「香港這邊有普通法和知識產權法律,都是他們比較熟悉的法律框架,會讓他們覺得安心一些,另外也方便他們發展內地市場。有些做生命健康科研的企業可能會這樣想,若能落戶落馬洲河套區,假設未來實現兩地數據過河,企業就可在安全、有監管的情況下,除了掌握國際的數據,也能獲得內地的數據,這個對外來企業吸引力很大。」
有前景的初創 政府投資扶持
陳茂波續表示,一些外來企業更可用好香港的制度優勢,將公司總部設在香港。「一來香港低稅率、進出口方便、物流效率高;二來有些企業將境外總部遷來香港後,下一步可將東南亞的業務放到香港總部,在這裏統籌;三來香港融資十分簡便,尋找資金更容易。」
「引進企業之外,不少本地初創公司如科學園及數碼港內的公司,也需要資金扶持」,陳茂波說,政府亦有投放資源支持這些初創公司,尤其是在起步時較難融資的階段。「當這些公司愈做愈好,需要進一步融資時,以前政府會讓他們到私人市場融資。現在若看好這些公司的前景,特區政府大可繼續投資這些公司,且可帶來不錯的回報。」
而各佔50億元的「大灣區投資基金」及「策略性創科基金」,均可投放於這些本地初創公司。他續說,「即使再加上300億元的『共同投資基金』,合共亦不過400億元,不是很多錢,故投資上不用太多限制。只要對有助提升香港競爭力,對香港希望發展的幾個主題產業有幫助,就會投放入去。」
投管公司首筆投資料年內完成
事實上,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全新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建議把近年在「未來基金」下設立的「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和「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共同投資基金」歸一收納,匯聚有關資源,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性產業,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在港發展。
陳茂波透露,「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已宣布董事會成員,現正招聘行政總裁,行政總裁到位之前,會暫時由金管局協助管理。至於物色投資項目方面,他指,由於涉及大型的項目要十分審慎,故仍在商討中,但較細的投資已差不多,可望年底前完成首筆投資。

重中之重|四大方向建設創科中心
「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要建設創科中心,需朝四個方面發展,包括建設一個蓬勃的創科生態,當中牽涉創科基建、科研力量。「例如之前提到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建設,預計今個財政年度內就可拿出方案。」
超算中心 本財政年度交方案
陳茂波說,第一方面,政府在創科基建、科研力量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包括財政預算案撥出60億元資助大學和科研機構、設立生命健康科技主題研究院;預留30億元推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等。基建方面,亦包括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建設。「當然,超算中心的資金不包括在30億元的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中,相關銀碼會另外考慮」。他透露,政府正對建設超算中心做可行性研究,包括規模有多大、超算能力要有多強、選址何處、預估資金多少等等,相信今個財政年度內就有方案。
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陳茂波認為有助培養和吸引創科人才、企業。他指出,「第二方面是要搶人才,另外某些創科企業落戶香港後需要部分人才,但香港未必即時有,政府亦歡迎來落戶的企業把人才帶過來。」當然,政府也會撥資源培養本地人才,例如會為本港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才提供每月3.5萬元津貼,並額外為持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才提供每月1萬元生活津貼。
醫療健康及AI大數據 重點發展
第三方面,政府正努力發展數字經濟、智能政府、智慧城市。至於第四方面,是要以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方向去發展創科,思考如何讓國際領先的創科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
「香港創科主要有幾個重點發展範疇,一個是生命健康、醫療方面;一個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還有一個是新材料、新能源方面。吸引這些公司和人才落戶香港,並對接內地的人才和創科公司,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發展過程中,貢獻國家,貢獻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陳茂波說。
鞏固地位|人民幣業務樞紐角色 必須發揮得更好
憑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香港一直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香港核心優勢,要不斷領跑,未來將通過六大方向發展,包括提升香港籌融資平台的能力,發展人民幣、綠色金融、財富管理、風險管理及金融科技等業務。
陳茂波指出,香港要鞏固及提升作為籌融資平台的能力,如2018年聯交所修例,歡迎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去年再改例,讓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今年3月讓特專科技公司上市。他表示,未來會密切關注國際發展,提升股票市場籌融資能力。
香港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陳茂波指,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亦是國家政策。他表示,未來要探討如何將香港人民幣業務領先樞紐的角色發揮得更好,包括提供更多人民幣產品及風險管理工具,提升基建承載更多業務,如「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及合資格在港上市的外國公司亦可以納入南向通等。
綠色金融發展 港極具優勢
綠色可持續金融亦是全球另一大趨勢。陳茂波認為,香港在綠色金融方面有重大優勢,「香港在綠色金融籌融資能力是亞洲第一,去年合供發行逾800億美元綠債及其他債務,其中綠債佔了亞洲區三分之一,特區政府發行的綠債亦在亞洲中最領先」。資產及財富管理亦是香港未來發展重要一環,他說,「粵港澳大灣區有8700多萬人口,人均GDP達2.2萬美元,灣區各市居民亦有龐大的投資需求」。
特區政府去年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闡明政府為在香港發展具活力的虛擬資產行業和生態系統而訂定的政策立場和方針,近期亦積極推動Web3生態圈發展。陳茂波表示,怎樣將虛擬資產的服務提供者納入合適的規管下,保護投資者利益,同時又保持金融穩定及安全,是特區政府重點所在。
「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進軍國際的跳板及平台,未來可以發展成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和保險樞紐定位;並可發展成財資中心,讓企業在香港設立境外總部,方便其調撥資金,提高效率」,陳茂波說。
振興發展|如何推動投資市場? 願與業界多溝通
近年股市交投受市況影響萎縮,證券業界多次表示希望下調股票印花稅,以推動市場交投。陳茂波分析,最近股市成交較為淡靜,是受到多種原因影響,一方面是歐美高通脹高利率,令市場氣氛一般;另一方面是地緣政局複雜,令香港市場受到環球及內地經濟及投資氣氛影響。至於如何提高股市流動性,他指特區政府一直持開放態度,與業界保持溝通。
冀年內公布基建債券更多細節
陳茂波表示,聯交所去年調整了外國上市公司來港第二上市的要求,方便他們來港第二上市;中國證監會亦批准合資格在港上市的外國公司納入南向通,對增加市場流動性亦有幫助。他指出,中東之外,東南亞地區亦是重點發展市場。被問到沙特阿美來港上市的機會如何時,他說不會評論個別公司,不過希望吸引中東公司來香港使用籌融資市場。
至於未來會否研究發行基礎設施建設零售債券,讓更多市民參與認購。陳茂波說,「暫時未有詳情,希望今年內公布更多細節,相信市民會有興趣認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