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我的學生時代正值內地「批林批孔」運動,對懵懂少年來說,「孔子」這個名自然印象不佳;後來隨着形勢變化,社會已從「批孔」到「尊孔」,孔子學院更「遍地開花」。但對孔子及其學說的認知實在不多。所以,去年知道有人以西方歌劇形式呈現孔子的一生,就感到好奇。

歌劇被形容為「音樂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卻非一般民眾懂得欣賞,而孔子作為聖人廣為人知,卻也只是得個「知」字。將兩樣都屬「高大上」的元素融合,會產生什麼效果呢?有人會說悶,有人則激起興趣去探究。

作為一個重要學派──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又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至聖」,孔子聖賢之位可謂至高至上。孔子學說浩瀚如海,要記要學的很多,而且成年之後,生活雜事多,很多求學時代的深刻記憶也會隨着歲月的磨損而淡忘,所以,印象最深或體會最深的應該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充滿哲理性。

所謂學海無涯,好奇也為人的本性,很多知識或學說,在不同的時期學習或重溫,往往因應閱歷或經驗而有新的發現和體悟,學習效果就不一樣。而有些能跨越時空流傳或遺留下來的東西,自有其理由。在每隔一段時間重溫之,會有新的收穫。

上兩個周日重溫歌劇《孔子傳》就應驗了「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因為不了解或者已淡忘,為了看懂一齣戲,或好好品味一部作品,你就不止是進入戲院或坐在屏幕前「看」,還需要前後參閱一些相關資料,包括在地演出的場刊介紹。

港產音樂大師麥家樂3年多前創作的《孔子傳》去年作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特別節目在大會堂首演時,適逢疫情惡化,再加8號風球,以致排練和演出不斷改期,票房不太理想,但現場反應尚佳。該劇今年獲邀參與內地歌劇節在浙江嘉興演出兩場(由浙江音樂學院聲歌系師生演出),據悉專家和觀眾皆反應熱烈。這次藉港台在電視上播放香港演出的電視版,得以近距離細品,感覺和體會又不一樣。

可見,不但學習,欣賞藝術品亦然。「學而時習之」,豈止是「不亦說乎」!當然,孔子作為兩千多年前的人物,雖然遺留下來不少生活睿智,但有些見解和體悟難免有時代烙印和受環境局限。如果有人一開始就對某個人或某件事有固定成見,這句話就不太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