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貨員等工種可按條件招聘外援。圖為逼滿客人的電子產品店舖。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香港除了即將輸入合共兩萬名建築業及運輸業外勞,沿用的「補充勞工計劃」亦將會優化,放寬輸入26個低技術工種包括售貨員、侍應、收銀以及髮型師等按該計劃申請來港工作。特區政府提交予立法會的文件顯示,該計劃將簡化諮詢勞顧會的程序,由過往逐個個案審視,改為表列形式由勞顧會處理,審批程序由以往5個月減至3個月完成。特區政府強調會做好把關,確保僱主優先在本地招聘。 

經優化後的「補充勞工計劃」將涵蓋26個低技術工種,包括售貨員、侍應、收銀,甚至髮型師等。過往,經「補充勞工計劃」申請外勞必須經勞顧會,逐個個案審議,但優化後,改為以表列形式提交申請。委員審閱申請時間由7天縮減至4天,令審批程序由以往5個月,減至3個月完成。

孫玉菡:望第三季落實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隨着社會變遷,香港目前多個行業面對人手短缺,相信市民行街、外出用膳都會感受得到,政府有必要多管齊下紓緩人手荒。他指出,過往「補充勞工計劃」每個個案要經過勞顧會,因為要判斷行業是否存在短缺,才決定是否需要輸入外勞。

有關注勞工權益的立法會議員指,輸入建築業及運輸業的外勞計劃以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削弱勞工顧問委員會的權力。對此,孫玉菡重申,不存在繞過勞顧會的問題,因為輸入勞工的大方向是由行政會議決定,例如運作了四分之一世紀的「補充勞工計劃」也是經行會定下,再交由勞顧會處理,而現時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亦交由行會決定,具體做法會由勞顧會商討,期望能夠在第三季落實。

4周本地招聘「無人」才可引外援

優化計劃雖意味僱主可就相關低技術工種提出申請,但孫玉菡表示不一定批准,僱主仍需要依照部分原來程序申請,包括進行為期4星期的本地招聘,以證明未能真正招聘到人手,相信勞顧會會嚴格把關,「4個星期(本地招聘),不只僱主做就算,勞工處都有很多參與成分。(本地)髮型師說他懂得剪、他願意參與,我們就會問僱主為何不聘請?」

不過,勞顧會委員(僱員代表)林偉江表示:「其優化只是加快輸入外勞,而非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只是給數字我們委員看,這最後也很難判斷。我想最後未必會這樣實施,否則真的看數字沒什麼意思。」

勞聯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林振昇表示,香港有很多大學畢業生,能勝任行政工作和文員工作。「若果全面放開(聘請外勞),會否很多公司,申請外勞從事文職工作,也影響本地大學生或副學士畢業找工的情況。」

酒店業:業界表示最少需要輸入9000名外勞

建造及運輸:兩萬個名額估計只佔有關行業人手缺口的一半

酒店業全行現時欠缺9,000多名員工,餐飲部是重災區之一。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酒店缺人僅開七成房 業界促輸入9000外勞

(記者 文禮願)隨着旅遊業復常,訪港旅客人數不斷上升,但疫情期間酒店業流失人手嚴重。香港酒店業主聯會表示,人手不足下,酒店整體只能開放七成房間接待旅客,估計全行現時欠缺9,000多名員工,加上未來4年將有多間新酒店落成,房間數字保守估計增至超過9.1萬間,預料人手缺口將擴大至1.2萬人。聯會一項最新調查發現,逾九成受訪業界考慮輸入勞工填補職位空缺。該會執行總幹事徐英偉形容目前人手短缺,但酒店業只能沿用優化後的「補充勞工計劃」輸入外勞,促請政府為行業設立「特別計劃」加快輸入人手。

酒店業主聯會最近向90多間酒店集團會員進行意見調查,昨日公布結果發現,全港酒店業現時欠缺9,000多人手,當中最短缺的工種為房務部、餐飲部和前台部。93%的受訪者會考慮輸入勞工來填補職位空缺,全部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輸入勞工來填補前台職位空缺。

左起:陳媛研、徐英偉及姚柏良。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徐英偉表示,因為人手嚴重短缺,業界僅能開放約七成房間,「部分酒店的執房部只請到七八成人,前台亦只請到一半人手,連酒店經理都要去前台幫手接待。」業界即使提升薪酬待遇,以及向疫情期間離巢的本地員工招手,仍是「有工無人做」。

他解釋,「請唔到人」未必與薪酬待遇有關,不少員工看重工作地點是否鄰近居所,甚或上班時間能否遷就到「湊仔、湊孫」。

酒店業主聯會經理陳媛妍透露,按工種劃分,酒店業短缺最多為房務部、餐飲部和前台部,職位空缺類型細分排名為房務員及公眾地方清潔工、前台接待員、部長及侍應生,以及主廚和廚師。

冀設「特別計劃」加快輸入人手

在嚴重缺人下,聯會擔心航空業稍後全面恢復載客量,本港酒店承受的壓力將更大,恐影響香港酒店業在旅客眼中的口碑,促請政府為業界設立「特別計劃」輸入9,000外勞。

勞工及福利局擬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容許26個低技術工種可申請輸入外勞,酒店業亦受惠於該計劃,徐英偉表示做法是好事,但預計審批申請約需時數個月,「來不及應付暑假的高峰人潮,相信未來仍能受惠。」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則認為疫情令酒店業人手由3.8萬多人跌至只有約3萬人。「人手荒」下除影響酒店業服務質素,也令投資者減低投資意慾,「酒店業投資額大,但回報慢,如果勞動力市場長期供應不足,投資者對於繼續投資酒店業亦會卻步。」

他又指,不排除未來在保障本地勞工下,或需長期輸入外勞,否則只會成香港發展的一大障礙。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