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虎豹別墅,由古物古蹟辦事處接手修葺後,將於本周五(9日)起以導賞形式重新開放予市民參觀。市民可於今日上午10時起透過古蹟辦網頁預約,參觀依山而建的虎豹別墅,別墅內的遊戲室更是首度公開,大宅還保留大量原裝傢俬,讓市民更能沉浸式遊覽。古蹟辦昨日透露,別墅內有牆身出現滲水問題,部分文物也需要修補,之後考慮將別墅再次納入有關活化計劃。有保育建築文物的學者指出,虎豹別墅的經驗顯示,活化必須以社區為本,滿足當區居民的需求,才能可持續發展,建議政府下次為項目招標時,着重營運機構的計劃書,能否讓建築物融化居民生活中。
虎豹別墅連私人花園為胡文虎於1936年為胡氏家族所興建,胡氏兄弟所研製的「虎標萬金油」上印有騰躍老虎商標,亦遍布別墅內。位於大廳中的月洞門彩繪玻璃上繪有兩隻威風凜凜的老虎。古物古蹟辦事處教育活動組二級助理館長周大傑指出,這件老虎彩繪玻璃出自意大利一名藝術家手筆,標誌着胡文虎的身份,而採用傳統的中國庭院的月洞門,令起居室看似一個寶盒。


別墅內滲中西合璧建築元素
此外,虎豹別墅是香港碩果僅存、採用中式折衷主義設計的建築,由於胡文虎受緬甸佛教的影響,令別墅內滲入了中西合璧的建築元素。古物古蹟辦事處教育活動組二級助理館長雷詩雅指出,飯廳天花板採用中西合璧設計,如四角的蝙蝠裝飾寓意「福氣」,再掛上西式吊燈,而私人花園為法式庭園布局,卻搭配中式庭園建築物如涼亭、角樓、小橋等。
逢周五至周日及公眾假期供參觀
她指出,胡文虎當年與朋友相聚的遊戲室將首度公開,保留原來的桌子及座椅,並展示胡文虎畫像。目前虎豹別墅仍有少量修復工程進行當中,導賞團僅逢周五至周日及公眾假期(農曆年初一至年初三除外)以粵語進行。

導賞員將會帶領市民參觀別墅的私人花園及大部分室內空間,並介紹其歷史、建築特色和文物價值。
研納下輪活化計劃
雷詩雅昨日介紹虎豹別墅重開安排時則透露,該別墅內有牆身出現滲水問題,部分文物也有褪色問題,古蹟辦會在非開放時間進行修繕工作,以及為部分建築文物進行修補。政府目前正檢討活化計劃,未來會考慮將虎豹別墅納入下一輪(第七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專家之言|專家:活化歷史建築須與社區結合
虎豹別墅早年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被活化為「虎豹樂圃」,2019年開始以音樂學院營運,需以社會企業的模式自負盈虧地營運。但去年10月,營運機構宣布經營困難,同年12月把建築物交還予特區政府。
古物諮詢委員會前主席林筱魯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當年選擇「虎豹音樂基金」把該項目活化為樂圃,很大原因是該基金是建築物的東道主,加深它的特別之處。但是因為在營運時,受疫情影響,加上各方原因導致營運期間常年赤字,原定營運至2025年,營運機構去年提早把項目交還政府。
冀投放資源培訓歷史修復人才
營運法定古蹟景賢里的景賢里文化遺產基金有限公司項目統籌吳文華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該項目單是修復已投放1.8億元,之後每年營運景賢里內的「養生殿」及相關教育項目涉及逾千萬元,日後要自負盈虧是最大挑戰。
她解釋,建築物的歷史價值及古蹟評級愈高,建築物能改裝的空間愈小,使營運機構要把項目產業化時遇到不少掣肘,增加收支平衡的難度。
她又指,香港雖然有不少保育建築的人才,但大多集中是建築、測量領域的專才,建築物歷史維護的人才較缺乏,希望政府日後投放資源培訓歷史修復人才。
香港大學前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認為,活化保育建築的前提需要以社區為重點,如何繼續服務社區,可以把建築物改造,再賦予新用途,這樣才可彰顯保育的價值,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很多遊客都很喜愛深度遊,為了解每一個社區背後文化,都會選擇慢遊於小街小巷中。」他曾到新加坡考察時,發現當時設有社區重建法,其方式是把整個社區作保育,整區的歷史、氛圍及建築風格均得以保留,效果良好。
他指出,虎豹別墅活化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除了受疫情及交通不便的影響,很大的問題都在於之前營運機構訂立發展計劃時,把虎豹別墅轉化為音樂訓練學院,「這已收窄虎豹別墅的服務人群,只限於學習音樂的人,很難令到別墅有延續性,和原本地區的聯繫性亦不強,面對修繕歷史建築物的龐大開支,難再堅持運營。」
李浩然表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雷生春是成功例子,營運商曾作地區調查,發現雷生春所在的地區人口老化嚴重,因此在向政府提出發展計劃時,把長者定為重點服務對象,最終將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令這個地標式建築融入當區居民生活裏。雷生春周邊開設了很多有關長者服務的商店以及中醫館,亦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中醫醫療服務。
他建議,政府為虎豹別墅物色營運機構時,應更着重其發展計劃,必須與社區有機結合,才能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