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街謀殺案疑兇被拘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蕭景源)香港社會市民精神健康問題再敲起警號!一名居港的印度裔母親疑不堪婚變及獨力照護3名年幼女兒的精神壓力,昨晨在深水埗劏房寓所疑用枕頭逐一焗死3名年僅2歲至5歲的女兒,再致電通知家人揭發事件。該家庭之前有社工跟進,後因搬家改由新的綜合家庭中心跟進。今次慘劇再次揭露香港少數族裔面對生活困境,情緒、社會及人際支援不足的老大難問題。根據數據,過去十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上升七成,但全港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但不足1%的服務使用者是少數族裔,反映少數族裔的問題家庭甚為隱蔽。學者呼籲政府聘用更多「同聲同氣」的少數族裔人士當義工,主動接觸有需要人士。

29歲印度裔母親疑不堪婚變及獨力照護3名年幼女兒壓力,在劏房寓所用枕頭焗死3名年僅2歲至5歲女兒。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案中3名無辜女童,分別5歲、4歲及2歲,被發現時已經昏迷、呼吸脈搏微弱,送院經搶救證實死亡。被捕印度裔母親,29歲,涉嫌謀殺被捕後,因情緒表現不穩,須送院接受檢驗。消息指,涉案一戶為本港少數族裔家庭,印度裔妻子與任職貨車司機的巴基斯坦裔丈夫已分居逾一年,妻子去年7月帶同3名女兒搬至深水埗一個約200呎唐樓劏房居住,因需照顧年幼女兒難以工作,母女四人依靠綜援生活。

三女童的父親。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在飽受婚變打擊及要獨力照護3名女兒壓力下,分居妻情緒瀕臨崩潰。雖然沒有精神病紀錄,但據了解,涉案母親兩年前誕女後情緒不穩,曾接受包括精神科在內的會診。有消息指,她因擔心失去3名女兒撫養權,近日被家人發現不時喃喃自語,甚至向家人聲稱「被鬼跟」,懷疑精神出現異常。

四母女自去年起接受由非政府機構提供的綜合家庭服務,但搬家緣故,其個案轉交至就近其新住所的非政府機構綜合家庭服中心繼續跟進。

警方將枕頭、被鋪帶走化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隱蔽問題 易生悲劇

事件令社會大眾關注少數族裔的情緒、經濟及社會支援問題。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社協經常服務今次慘案所在大廈的家庭,曾先後接觸九成住戶,惟未能接觸涉事家庭,反映一些問題家庭相當隱蔽,事主不願求助。

她表示,不願打開心扉的個案相當常見,「他們多數因語言等障礙而不懂或不願求助,隱蔽性較高,若出現精神及經濟等壓力,易發生慘劇。」她續說,不少居民均對今次事件感到憂慮,希望政府正視及檢討社會的精神健康問題。

女童遺體由仵工舁送殮房。香港文匯報記者鄧偉明 攝

根據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資料顯示,本港少數族裔人口約30萬,過去10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更上升七成。但少數族裔基於言語隔閡,不太主動,或者不熟悉求助方法,故全港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當中,2017至2018年少數族裔使用率不足1%。

精神健康服務近零

融樂會總幹事謝永齡表示:「可能有少數族裔,特別女性,要顧及家庭的面子,不想講出自己精神問題,長遠相信政府要改宣傳策略,要有強者求助精神,需要求助的便去求助。」另外,他指出少數族裔家庭在疫情期間,身、心及精神健康均受到很大影響,久而久之承受不到累積的壓力,便有機會出現情緒崩潰。

他續說,本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本已不多,針對少數族裔的精神健康服務更是「近乎沒有」,即使出現問題亦求助無門,加上文化差異,女性求助意欲更低。他促請政府加強外展及家庭輔導服務,主動識別及介入個案。

社署民政處即日支援需要者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深水埗民政處與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昨晚舉行情緒支援講座,稍後亦會在區內再舉行類似講座。社署高度關注倫常慘劇事件,昨日聯同非政府機構在港鐵深水埗站出口外設立流動服務站,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支援和服務,以及提供24小時電話熱線。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對事件感到震驚和傷心,呼籲市民不要將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表示18區關愛隊,會協作尋找社區內的「隱蔽家庭」。

社署昨在港鐵深水埗站C2出口外設流動服務站。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陳國基疾呼:勿向子女發洩

陳國基表示對事件感到非常傷心,相信全港感到震驚,呼籲任何成年人,即使不開心、不順意、出現感情問題時,都不可以將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所有小朋友都有生命權利,而非家長的擁有品及附屬品,需要受到保護。陳國基表示有些個案或屬偶發性,單靠政府力量未必能完全找出有問題的家庭,呼籲市民多關心身邊人,如有需要應尋求協助,避免悲劇發生,強調這類事件一宗都嫌多。

陳國基(右)表示對事件感到震驚和傷心,呼籲市民不要將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左為麥美娟。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麥美娟表示對事件感到非常難過,政府昨日晚上7時在深水埗街坊福利會舉行情緒支援講座,港大有關專家亦在場,未來幾天亦會繼續與不同團體舉辦同類講座。她又指,由於事件涉及少數族裔家庭,新家園協會亦會提供支援熱線,支援少數族裔家庭。目前有8間中心可為少數族裔提供支援,18區亦設有關愛隊提供服務,而透過專業協作,有助找出社區內有特殊需要人士,例如隱蔽家庭,為他們提供支援。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對事件感到非常心痛並深切關注。他強調,政府一直致力打擊家庭暴力,並持續加強為面對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及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連串預防、支援和專門服務,政府亦透過宣傳活動及地區活動,促進公眾認識家庭凝聚力及預防家庭暴力的重要,鼓勵有需要人士及早尋求協助。

社署表示,會盡快聯絡有關家屬,並按其福利需要提供適切協助。昨日亦聯同非政府機構於港鐵深水埗站C2出口外設立流動服務站,安排社工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支援和服務資訊。

街坊感錯愕:女童母親對孩子很好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居於兇案劏房單位同層的李先生昨對悲劇大感錯愕,他指涉事家庭平時「好正常」,偶然會看見4母女出外,母親對孩子很好,覺得她很關心女兒,惟她很少與鄰居交談,十分沉默。李先生續指案發前沒有聽到單位傳出爭吵聲,平日亦鮮見有男子或陌生人登門探訪。對兇案動機他則推測:「可能同丈夫分開,情緒唔穩定啦。」

街坊指案發前沒有聽到單位傳出爭吵聲,平日亦鮮見有男子或陌生人登門探訪。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女童母親疑患精神病

事件中痛失3名姪女(女童)的姑媽昨在醫院情緒激動地說:「不明白她(女童母親)為何要殺害3個女兒。」她指其弟夫婦分居已一年,弟弟現與母親同住,3名姪女的撫養權正等待法庭判決。被問及女童的母親是否有精神病時,她回應:「yes, the kid's mother.(是的,孩子的母親)」。

在兇案大廈樓下擺檔的檔販黃先生憶述,當時3名小童由救護員逐一抱下樓時,每個小童的面色都已「白晒」,其後在新聞報道得知3名女童不治,「真係心都酸埋!」他說,深水埗較多基層人士居住,奈何政府資源不足,未能提供適當援助。他指:「自己有壓力,個個人都有壓力,但不能把小朋友作為自己的出氣袋。」

黃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另一名姓徐的男檔販亦表示,出事大廈內大多為套房,住客不少是南亞裔或新來港人士,他對事件感到「好驚!」形容女童被救護員抱落樓時手腳乏力垂下,面無血色。一名姓黃檔主則形容3名女童年幼,慨嘆道:「做母親,唔愛都唔好整死佢呀!」

街坊李婆婆稱,昨晨事發時她聽到有響號聲,起初以為是發生火警,其後看見警察及救護員衝上樓,分別將兩名女童抱落樓,一個用擔架抬落樓,但全部身體都「軟晒」,沒有知覺。有居住附近的南亞裔街坊對事件感到非常震驚,指目睹小童被送上救護車時已無呼吸、陷入昏迷。

盼摘有色眼鏡 關懷少數族裔

(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廣濟)少數族裔難以融入社會,甚至遭歧視卻又不懂求助的情況屢見不鮮,需要的是社會多一點關愛。「其實只是膚色、語言及文化不同,希望社會脫下有色眼鏡看待不同種族的人。」現年22歲的南亞裔少女EM Moon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不少港人一直對少數族裔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歧視經常存在,令不少少數族裔人士尤其不懂廣東話者失去自信,甚至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部分求助無門者更有輕生的念頭。她認為,以香港這個比較發達的城市,不應該存在這麼多偏見,希望社會各界為少數族裔提供更多支援之餘,最重要是多一點關愛及共融。 

在香港出生的EM Moon表示,成長過程中明顯看到少數族裔與港人在宗教及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例如我吃咖喱,港人可能接受不了那氣味;我穿民族服別人可能認為我好古怪,都刻意保持距離。」一直在主流學校讀書的她續說,小學時因廣東話較差,很難結識朋友,同學也不多跟她說話,中學時廣東話大有進步,人際關係才好轉。畢業已一年、如今從事餐飲業的她坦言,職場上始終與香港人存在隔閡,「慶幸我的廣東話可以,同事與我多接觸後亦開始接納我,所以語言十分重要。」

不懂廣東話 與港人存隔閡

她說,許多不懂廣東話的朋友除了搵工困難,也有不少遭遇歧視的經歷,「例如從事零售業,會被叫去處理倉務,沒有機會接觸顧客,這樣更減少了他們學習的機會。」她表示,遭遇歧視某程度上會令少數族裔人士失去自信,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甚至有輕生念頭。

EM Moon認為,現時社會對少數族裔的支援並不足夠,「表面上有許多廣東話班,但其實不少都要求略懂中文;想搵社工求助又不知道渠道,甚至以為情緒支援服務要付費而放棄尋找求助渠道。」她表示,近年香港社會的確增加了共融活動,但依然不足,希望可增撥相關資源同時加強宣傳,「希望社會可以多一點種族共融,同時可以為少數族裔提供更多在職培訓。」

冀開設專門語言課程

印度裔的民建聯少數族裔委員會成員Neena Pushkarna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印度女性有不少傳統文化枷鎖,「印度女性對離婚的恐懼感來自於擔心離婚後,人際關係的破裂和社會地位的喪失,婚姻出現問題給一個母親造成巨大壓力,這或許是導致該倫常慘案發生的原因,希望政府能對少數族裔,尤其是女性提供更多教育支援。」

Neena Pushkarna

Neena Pushkarna已在港居住超過30年,是一名退休公務員,現時任職司法傳譯。她表示,長久以來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遠低於男性,婚後相夫教子幾乎是她們唯一的出路,印度傳統價值觀認為女性沒有能力獨自生活,這也極大程度造成印度女性對離婚的恐懼,「一旦離婚,不單被周圍的親友瞧不起,更令自己父母、家庭甚至家族蒙羞,因此婚姻出現問題對她們來說絕對是家醜不可外揚,可能不願意向社工、警方或其他人求助。」

她指出,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率長期居高,約有20%,這令少數族裔家庭容易出現緊張關係,而造成少數族裔貧窮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則是語言,「他們中的許多人不識中文,不會講廣東話,因此只能做收入低微的體力勞動,沒有機會投身到其他服務性行業。」因此她建議特區政府及NGO為少數族裔人士開設專門的語言課程,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工作,從而降低貧窮率,改善家庭關係 。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