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受颱風「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香港天文台昨日連續第二天發出「極端酷熱天氣」提示,並料未來兩三日持續酷熱。天台屋及劏房由於地方狹窄、通風欠佳,加上烈日直曬,居民如同住在烤爐中,當中不少人為慳電費,不捨得開冷氣。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到其中一個天台屋實測,室內溫度高見攝氏34度至35度,住戶說:「不斷喝冷飲,甚至吃冰塊都無法降溫。」唯有白天流連冷氣開放的商場,甚至蹭鄰居的冷氣。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正午前往謝女士位於深水埗天台屋的家中探訪,當時室外氣溫近攝氏40度,還沒走進室內,短短幾步爬樓梯上天台的路已令人汗流浹背。雖然謝女士已將門窗打開,並把風扇調至最大檔,但吹來的仍是熱風,實測室內氣溫仍高達34攝氏度。由於環境狹窄,通風欠佳,訪問期間記者也感到頭暈暈。

單親媽媽的謝女士為了方便7歲的獨子上學,一年多前搬到該天台屋居住,「當時過來睇屋時還是冬天,貪天台陽光好,也不覺得炎熱,怎知夏天酷熱難耐。」她表示,每年由6月至10月,無論早晚必須開冷氣,否則沒法待在家。不過,為節省電費,她間斷式開關冷氣,「朝早起身可能閂一陣(冷氣),但過不了多久又要開,呢個方法慳唔到幾多,只不過盡量!」

縱電費盡慳 母子兩人食一份餐
謝女士又指,業主收其電費約每度1.3元,相比過去租的地方已算便宜,外加其「慳得盡慳」的避暑方法,夏天平均每個月電費控制在500元左右,但對於每月靠1.1萬元綜援金生活的母子倆來說仍感「肉痛」。
她表示,上址租金連水電開支約5,000元,可動用的生活費所餘無幾。偶然因為趕時間,母子倆才會外出用餐,但每次都只叫一份餐,「個仔食唔晒嘅我再食,佢再大個啲,我可能就無得食了。」為了避暑和慳錢,謝女士在兒子上學後,自己獨自到就近商場嘆冷氣,或者到區內不同社福機構參加活動,「又可以嘆冷氣,又可以社交,同人接觸,費事嘥咗啲時間。」有時實在累了要回家,謝女士甚至會到隔壁天台屋的鄰居家蹭冷氣,「好在我哋鄰里關係唔錯,大家互相幫忙,對方都唔介意。」
天花用隔熱膠板 詎料惹鼠患
當兒子放學回家,一定要開足冷氣,「大人忍受力強啲,細路仔好怕熱,為咗個仔嘅健康,我辛苦啲無所謂。」業主當初為隔熱,以膠板作為室內天花材料,但久而久之,便成為老鼠的溫床。「啲老鼠四周圍爬,趕走佢哋,我又要消毒間屋,如果有老鼠屎仲要搬開所有傢俬電器大掃除,又係成身汗。」
天台屋住戶除了忍耐酷熱,還要面對打風的苦況。林女士與丈夫居於太子一間天台屋多年,丈夫較為年長,體弱多病不便行走,林女士為照顧丈夫難以外出工作,「之前有些許積蓄,但疫情期間用得七七八八,丈夫有生果金,我偶然出去做下散工。」
林女士憶述過往打風時的恐怖景象,「間屋四周圍都漏水,好記得成張床都濕晒!」經此一役,林女士為防漏水做足功課,「去買防水塗料,用一整日時間,自己爬到房頂髹晒成個頂,塗料大約2,000幾蚊,油一次可以頂3年,如果請師傅做則要8,000蚊,我梗係要慳。」
隔熱塗料難施工 盼另設電費補貼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在香港還有千千萬萬的天台戶和劏房戶與謝女士母子一樣,面對相似的窘境,對他們來說,最大的願景莫過於「上樓」,能「上樓」便能脫離目前困境。然而,已輪候公屋3年的謝女士仍覺得「上樓」遙遙無期,她說:「按照目前機制,通常這類個案要排6年至7年。」
施麗珊認為,在「上樓」之前,社會仍有不同方法來幫助這些忍受酷熱的天台住戶,「目前新的隔熱塗料效果不錯,髹在頂棚可以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已有不少社會團體、有心人士捐款出資願意幫助天台戶。」然而此舉仍有兩個條件需要滿足,一是業主允許,「如果業主唔畀,當然做唔到,所以首先呼籲天台單位業主,允許租戶或社會團體加塗頂棚塗層。」
施麗珊:業主與頂棚安全關難過
然而另一條件則更加困難,施麗珊表示,即便業主同意,施工必須保障工人安全,「要測試頂棚是否可以安全承受工人在上面作業。」然而並非所有的天台屋頂棚都堅固牢靠,「我曾見過一些天台屋頂棚只有簡單鐵皮,都未有密封嚴實,恐難以承受施工重量。」
目前香港中電及港燈都有專門針對劏房戶的電費津貼,每年補貼1,000元,但總體上名額有限,且並非所有租戶有獨立電錶,因此還有大批劏房及天台住戶未能受惠。
施麗珊表示,天台戶及劏房戶本就經濟困難,在夏天還要負擔更多的冷氣費,更尷尬的是,多數劏房戶不獲安裝獨立電錶,捱貴電費之餘又不能享受政府或電力公司補貼電費,她建議政府為天台戶、劏房戶單獨設立電費補貼,以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申請標準可參考N無津貼,但要另外加上綜援住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