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不是第一次走進西九戲曲中心的茶館劇場,但之前都匆匆忙忙,觀看是觀看,卻沒好好品味。上周日有幸再次走入「茶館」,因為提前到達,有點閒情看看周圍,並細心欣賞由相聲大師姜昆帶領的中國曲藝家協會代表團訪港演出,別有感悟。
演出以「牡丹耀香江──第六屆中華曲藝港澳情展演」命名,屬文化交流性質,正如其名,是「曲藝展演」,因為同時有多個地方戲曲如揚州清音、粵曲演唱、蘇州彈詞和川劇變臉演出,令人可以在一個晚上認識4種不同戲曲表演藝術的特色。最難得的是,可以同時欣賞到4位粵港知名唱家林穎施、白燕飛、杜煥霞和梁玉嶸分別以「子喉、大喉和平喉」演唱名曲,可以明顯區分3種唱腔的不同韻味,簡直是最佳的戲曲教學示範。而我也在這次的觀賞中強烈感覺到「品味戲曲」的樂趣,以及體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整晚演出很有中國味道,最得我心的是,充滿歡聲笑語,氣氛相當輕鬆。相聲、快板書、幽默小品是「央視春晚」常見節目,姜昆大師的節目更看得不少,但放在跟地方戲曲一起演出,加上主持強調的「接地氣說唱藝術」,中國曲藝精髓就濃縮在香港這個西化城市的小小舞台上。茶館劇場恒常座位120張,最多容納200位觀眾,屬小劇場,卻立意很好,尤其配有小茶几,即使沒斟茶,也令人有喘息之感,符合曲藝強調的開心和快樂。
我尤其欣賞由專業演員兼主持人的做法,跟月初中央歌劇院訪港演出「國風國韻飄香江音樂會」由男高音歌唱家李想兼任主持人的效果一樣,因為他們熟悉專業,在例牌介紹表演者及其節目之餘,往往「爆口」另作補充,且解說生動傳神,曲藝和歌劇知識在輕鬆的環境下傳授,再結合演出,可謂非常有效的推廣文化和教育方式。兩場演出不少觀眾都有同感。
西方文化推廣中常常強調「街頭藝術」,與我們中華文化傳承強調的「平民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流行、街頭或平民,乃至宮廷,藝術就是藝術,無分貴賤高低雅俗,最重要是撫慰受傷心靈,帶給大家快樂。
香港是流行文化重鎮,歌星們的演唱會動輒十多場,甚至數十場,反映香港人對自己的粵語流行曲的重視,這是好事,卻遠遠不夠。作為國際化城市的居民,或者某小撮人自詡的「世界公民」,視野和世界觀應該更博大、更深遠,兼收並蓄不同的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