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香港大嶼山和大圍昨日分別發生野蜂襲人事件,其中發生在南大嶼郊野公園的一宗更罕見地奪人性命。漁護署男職員吳國培在芝麻灣郊遊徑山坡植樹期間,被腹部有黃黑紋的蜂群追噬,手掌最少有4個被蜂針螫傷的小洞。他在5分鐘內即陷昏迷,由直升機送院搶救後證實不治。有醫生指對蜂毒有過敏反應的人,會令氣管收窄缺氧而危及性命。有滅蟲專家估計,事主較大可能受到本港常見的虎頭蜂攻擊,提醒市民郊遊時做好防避措施。

不幸死亡的吳國培(64歲),在漁護署服務40多年,任職農林助理員,生前一直在郊野公園管理站工作,4年前退休後,繼續以退休後服務合約受聘於漁護署。據了解,吳患高血壓4年,但並無其他明顯疾病。
大嶼山植樹 老職員遭蜂群追逐
昨晨,吳和4名同事前往大嶼山芝麻灣一處山坡做種植工作,分散在不同位置工作。上午10時21分,同事發現吳被蜂螫傷,大約4至5分鐘後就失去知覺,於是報警。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到場將吳送往東區醫院搶救,惜於12時04分證實不治。警方其後到場調查,勞工處亦派員到場了解事件經過,死因有待驗屍確定。
手掌腫脹昏迷 直升機送院失救
有工人透露,自己在工作期間聽到吳大聲呼救,之後向山下狂奔,「他後面有一堆又黃又黑的『蜜蜂』追住,他想擺脫堆蜜蜂。」工友上前扶住吳及幫忙撥開蜂群,其後見他手掌開始腫脹,直升機到場時吳更已經失去意識,工友估計吳可能誤碰到蜂巢出事。據悉,吳的左手及右手掌至少有4個疑被螫傷的小孔。由於只是進行植樹工作,他未有穿上保護衣,其死因要待驗屍確定。

大圍修斜坡遇螫 工人一度暈倒
同日下午2時許,一名33歲男工人在大圍悠安街10號維修斜坡期間懷疑被蜜蜂螫傷暈倒,附近同事發現報警。救護員接報到場處理,男傷者其後回復清醒,被送往威爾斯醫院治理。
急症科醫生馮顯達表示,一般而言,遭蜂螫的致命率並不高,但有部分人對蜂螫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嚴重的全身過敏,不論是何種蜂類,例如蜜蜂、黃蜂或胡蜂,均會有同樣的敏感反應,若不及時進行處理,有可能危及性命。
他表示,遭蜂螫過敏的傷者,皮膚表面會出現紅疹、「風癩」,其氣管會收窄,情況如同嚴重哮喘,會令患者缺氧,血管亦會擴張,令血壓下降。其中,缺氧最有可能危及性命,若現場有人見到傷者呼吸困難時,可幫助他坐直身體,令氣管較順通,亦可為其解開紐扣幫助呼吸。
急症科醫生謝萬里表示,蜂類的毒素會引起敏感,被愈多隻蜜蜂螫到,敏感的機會愈高,引起的敏感令人體血壓降低,同時會有喉嚨水腫、呼吸出困難和氣管收縮等徵狀。被蜂螫的危險程度,要視乎蜂的數量和人的體質。若本身有敏感的病如哮喘,風險會高些,若那人心臟有問題,血壓降低引發心臟病,也有可能造成死亡。
官員深切哀悼 全力協助遺屬
環境及生態局、公務員事務局和漁護署昨日分別發表聲明,表示對屬員離世深切哀悼,並強調會盡力為他的家人提供所需協助。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聲明中表示,對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林助理員吳國培逝世感到非常難過,「我代表環境及生態局向吳先生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慰問。我們會盡力為他的家人提供所需協助。」
讚逝者受愛戴 工作優秀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對吳國培在工作期間離世感到非常難過,並向他的家屬致以最深切的慰問。公務員事務局已經與漁護署聯絡,盡力協助他的家人度過這悲痛及艱難的時刻。

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梁肇輝對吳國培離世深表哀痛,「吳國培在漁護署服務四十多年,一直堅守崗位,竭誠服務大眾,工作表現優秀,而且深受同事愛戴。對於痛失這位盡忠職守的同事,我感到十分難過和惋惜,並代表部門所有同事向他的家人致以最深切慰問。」漁護署會繼續與吳國培的家人保持緊密聯繫,在可行情況下提供一切適切的支援及協助,幫助他們度過艱難的時刻。
特稿:安全貼士 應對蜂襲「防避治」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紀錄,過去3年共有13宗漁護署人員被野蜂所螫的報告。漁護署郊野公園分署設有防治野蜂及戶外工作的安全指引和職安健海報,並會為新入職的人員提供戶外工作的職安健培訓(包括防蜂),亦會定期傳閱相關的安全指引,以提高人員的防蜂意識。由於每年都有不少市民到郊外行山,漁護署和食物環境衞生署(防治蟲鼠事務諮詢組)都有提供安全貼士,提醒市民在郊野地方小心避免誤觸蜜蜂、大黃蜂。
綜合有關措施,大致可分為以下注意事項:
一、防
1. 避免走草叢、蕨叢或雜樹林,因通常是昆蟲和黃蜂聚居的地方
2. 蓋好食物和飲品,特別是熟的水果和汽水。食物的氣味會吸引蜂群,尤其是含糖分的食物
3. 將垃圾放入密封的容器內
4. 避免赤腳在草和林木間行走,切勿以樹枝小棒拍打路邊樹叢
5. 避免侵入黃蜂的活動範圍,盡量繞路前進
6. 避免使用芬芳的香體品,避免穿着顏色鮮艷或有圖案的衣服
二、避
1. 如遇群蜂追襲,可坐下不動,並用外套遮住頭和頸以作保護,蜷曲臥在地上,待蜂群散開後才慢慢撤離
2. 切勿亂動和不停拍打趕蜂,因為蜂類對移動的生物相當敏感,動來動去會刺激蜂類誤以為有人想入侵地盤
三、治
1. 如被螫針,可用鉗拔除,但勿擠壓毒囊,以免剩餘毒素進入皮膚,亦可用冷水濕毛巾輕敷傷處,減輕腫痛
2. 若有嚴重螫傷,或被胡蜂螫針而引起過敏反應,應盡快求醫。
專家之言:遇蜂莫急逃 蹲身護頭部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本港有各種蜂類,巿民在戶外工作或郊遊時要小心被叮螫。香港文匯報綜合不同專家的意見,表示倘不幸遇到蜂群襲擊,不要驚慌及逃跑,應蹲下保護頭部,以免激發野蜂加強襲擊,倘已被螫,應盡快用鉗等工具拔出毒刺,以冰袋或者濕毛巾輕敷傷處以減輕腫痛,倘出現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應立即報警召喚救護車送院。

「虎頭蜂」築巢期對聲音敏感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副會長陳偉強認為,漁護署員工很可能是被俗稱「虎頭蜂」、「黑蜂」的胡蜂螫傷。「虎頭蜂」毒性強,被螫傷人士體質承受不了蜂毒時會引起很大反應,尤其是首次被蜂螫,身體反應更大。現在是「虎頭蜂」築巢期,牠們對聲音反應特別敏感,稍有噪音就會有攻擊行為,故市民行山郊遊時不要高談闊論、製造噪音觸發其反應,亦不要用行山杖到處觸碰,以免影響蜂或蛇棲息。
莫噴香水穿花衣 勿揮手驅蜂
有蟲害專家表示,虎頭蜂、黃蜂、胡蜂都會傷人,其中虎頭蜂體積大,殺傷力也大,為本港最惡的蜂蟲,中招會休克甚至死亡。虎頭蜂屬本港常見野蜂,體形倍於其他蜂蟲,身長可達兩節指節。由於其蜂針垂直,與一般蜜蜂彎針不同,螫人後尾針不會留於傷口內,若對蜂毒敏感,中螫者會感氣促頭暈,有的甚至死亡。
有本港的害蟲防治服務公司在網站介紹避免蜂螫的小貼士,包括不要塗香水及使用有香味過重的洗髮水等,亦不要穿着有鮮艷花朵圖案的衣服或使用顏色鮮艷的背包,以免招來蜂類。倘不幸遇上周遭有黃蜂,須保持冷靜,慢慢離開,切勿尖叫、揮動手臂拍打驅趕,這只會刺激蜂群施襲。
攀山專家鍾建民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倘遭蜂群襲擊,不要試圖逃跑,因蜂群飛得更快,最重要是蹲低身子,並盡量用衣服、帽、背包等保護自己頭部,待蜂群離開後才起身,「如果蹲下不動就會飛走,不要掙扎或打牠,因為愈打愈多。」
倘被螫傷,據害蟲防治公司在網站建議,可用冰袋或濕毛巾冷敷,若有呼吸困難、嘔吐、噁心、腹瀉、視線模糊、臉部或嘴部腫起、吞嚥困難等症狀,則顯示其過敏反應嚴重,應立即報警召喚救護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