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在旅遊業及消費需求帶動下,本港今年首季經濟明顯改善。政府昨公布首季GDP修訂數字,按年增2.7%與預估一致,終止先前連續4個季度的跌勢。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急升5.3%,是兩年來最強反彈。政府經濟顧問梁永勝昨指出,本港目前整體消費信心較之前增強,「好多以前做唔到的現在可做」,料今年疫後復常及經濟轉好的因素可抵消息口上升、出口下跌等負面因素,維持今年經濟增長3.5%至5.5%的預測,若目前經濟復甦的動力持續,增長率將靠近預測區間上限,屆時將回復2019年疫前水平。

隨着香港和內地的防疫措施取消,消費氣氛大幅改善,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一季按年實質急升13.0%,是自1987年第二季錄13.8%升幅以來即近36年最勁;在經濟前景改善下,整體投資開支回升5.8%。服務輸出明顯擴張16.5%,主要受惠於香港與內地和世界各地恢復正常往來,旅遊服務輸出躍升至超過6倍。運輸服務輸出回復溫和上升(+2.6%),商用及其他服務輸出轉為輕微增長(+2.1%)。不過,金融服務輸出錄得下跌(-2.5%)。

失業就業不足情況繼續改善
隨着經濟復甦,首季的失業及就業不足情況繼續改善。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上一季的3.5%,進一步下跌至3.1%,就業不足率由1.5%下跌至1.2%。首季大部分主要行業的失業率較上季下跌,而較低技術工人和較高技術工人的失業率均下跌。

出口方面,由於外圍環境充滿挑戰,整體貨物出口在首季按年實質急挫18.7%,輸往內地、美國和歐盟的出口繼續顯著下跌。梁永勝指出,預計歐美的出口會繼續疲弱,但內地經濟加快復甦可緩解部分壓力,以及與內地之間的跨境陸路貨運限制撤銷、貨車流量上升等都可為出口提供少少支援。
通脹續上升 料大致保持溫和
通脹方面,第一季基本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1.9%,略高於上一季1.8%的升幅;能源相關項目的價格急升,外出用膳及外賣和衣履價格繼續顯著上升,然而其他主要組成項目承受的價格壓力大致受控。整體而言,通脹料會在今年餘下時間上升,但將大致保持溫和。今年基本和整體消費物價通脹率的預測分別維持在2.5%及2.9%,與預算案公布的預測相同。
展望未來,梁永勝表示,訪港旅遊業和本地需求將繼續成為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着運力和接待能力繼續恢復,訪港旅客人次料進一步增加。他指出,今年首4個月的私人消費明顯上升,這可能受到消費券及「開心香港」等因素刺激。雖然仍較2019年首季下跌4%,息口上升亦難免會影響消費,不過由於整體消費者的信心較之前增強,「好多以前做唔到的現在可做」,經濟環境亦較之前好,有信心今年私人消費會繼續上升。
最大挑戰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
大新銀行經濟研究及投資策略部指,本港首季經濟按季增長達5.3%是兩年來最強勁反彈,主要受惠內需改善。該行暫時維持本港今年經濟增長3.6%。隨着本港經濟邁向復常,加上今年初逐步恢復與內地正常通關,料有助私人消費及投資需求進一步改善。外圍方面,儘管本港出口2、3月跌幅明顯收窄,但內地4月進出口數據卻差過預期,反映本港的外需情況還是充滿不明朗因素。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加上歐美銀行業受壓可能加劇金融條件收緊,是本港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挑戰;不過主要央行緊縮貨幣政策接近尾聲,而內地經濟可望逐步復甦,將繼續推動本港經濟回穩。
美加息近尾聲 樓市料穩轉好
樓市去年經歷顯著調整後,今年首季有所恢復。政府經濟顧問梁永勝昨表示,本港樓價首季上升5%,每月的成交宗數約4,600宗,與過去5年平均水平相若。 他指出,息口的不明朗的確會對樓市造成一定影響,但美國至今已加了10次息,合共加500點子,相信已接近尾聲,再加都未必加很多。雖然4至5月樓市有點放慢,但同時經濟復甦繼續,整體樓市仍然穩健,甚至再有一些好轉,不需擔心樓市會因加息而大跌。
梁永勝說,近月亦留意到住宅租金水平有上升趨勢,本地的其他成本亦上升中,通脹在今年餘下時間上升的機會亦不低,但預計整體上維持溫和。他指出,市民買樓除了息口亦會視乎多項因素,如經濟增長及復甦情況等。本港首4個月的旅客恢復情況不錯,4月平均每日入境旅客達2018年全年平均的54%,暫時接待及交通運輸負荷能力仍未完全恢復,但相信在逐步改善後,旅客數字會再增長,預期今年底前旅客數字恢復至八至九成亦不出奇。
交投量方面, 住宅物業買賣合約總數由上一季的極低水平跳升67%至14,023份 ,較一年前上升39%。 住宅售價在第一季平均反彈5%。隨着樓價反彈,市民的置業負擔指數上升至73%, 遠高於2003至2022年期間51%的長期平均數。
另外,對於本港納稅人口顯著下跌,他坦言與人口老化有關,長遠對經濟容量而言會有影響,會積極研究提升女性及長者的就業能力,以及以科技提升本地生產力。
滙豐上調港今年經濟增長至5%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繼高盛及渣打後,再有大行上調本港經濟增長預測。滙豐環球研究昨發表報告表示,因應本港經濟復甦的步伐較預期快,故將今年本港經濟增長預測由3.8%調升至5%。該行亦預期今年內地遊客人數將達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二水平,而在本地消費增長勢頭持續,以及強勁旅遊需求相結合下,將帶動本港今年零售額增長25%,高於該行之前預測的15%。
滙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經濟師辛怡然形容,本港開局經濟復甦強勁,首季GDP同比增長2.7%,環比增長5.3%,料主要受惠本地消費強勁復甦所帶動,同期本地消費同比增長12.5%,同時內地遊客數量亦有所回升。該行預計這些利好因素在未來幾季將保持強勁,今年GDP增長有望達5%,雖然明年經濟復甦應會繼續擴大,惟在預期基數較高下,該行將明年GDP增長預測由原本的2.9%調整至2.5%。
活動復常 消費服務業最受益
辛怡然指,疫情過後本港活動全面復常,亦因而大大提振了本地消費,其中可支配消費和服務受益最大,亦是新冠疫情期間最蕭條最受重擊的行業。她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加上政府派發消費券料將提供額外推動力,同時勞動力市場表現強勁,料亦有助提振消費者信心,並維持今年經濟勢頭。
內地客料可達疫情前2/3水平
自年初本港及內地恢復通關以來,訪港的內地遊客人數顯著回升,辛怡然提到,截至4月底,訪港的內地遊客數字已從1月份的6%,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50%左右,隨着跨境交通復常和內地經濟復甦加快,料今年內地遊客人數將達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二水平,意味未來幾個月將大幅增加。她認為持續的本地消費勢頭和強勁的旅遊需求相結合下,有望帶動今年零售額增長25%,高於該行之前預測的 15%。
不過辛怡然亦提醒,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主因在全球需求疲軟下,可能會使商品貿易保持低迷,而高利率亦可能會繼續抑制投資,但她預計重新開放和經濟復甦所帶來的利好因素,將不單只有助抵消這些壓力,同時內地與香港之間人員、貿易和商業之間往來復常,加上土地貿易正在反彈,房地產市場有所改善,商業信心亦正在上升,亦有望帶來更多利好因素。
杜嘉祺:中國經濟勁彈利全球
另外,滙控(0005)下周三及四將在深圳舉行滙豐中國研討會,滙控主席杜嘉祺表示,該行研究團隊預計內地經濟將從今年第2季開始強勁反彈,全年GDP增速將達到6.3%。他提到儘管中國經濟復甦過程中仍面臨短期挑戰,惟在全球經濟仍動盪和不確定下,充分了解中國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變得尤為重要,他相信內地優化調整防疫政策,以及推出一系列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的政策措施,將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市民對港前景從悲觀漸趨樂觀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競文)隨着經濟活動各方面復常,市民大眾對香港經濟前景漸趨樂觀。香港研究協會的調查顯示,就對香港經濟前景看法,四成二受訪者表示對未來半年香港的經濟前景感到「悲觀」,較上一次調查跌22個百分點,比例跌至調查新低;而表示「樂觀」的人佔兩成六,較上一次調查升15個百分點。結果顯示,對本地經濟前景感到悲觀的市民顯著減少,相信與社會全面復常、經濟逐步復甦有關。

惟較多市民仍看淡樓市
至於對樓價未來半年走勢的看法,預計會「下跌」的受訪者佔三成八,預計「保持穩定」的佔兩成六,預計會「上升」的佔兩成一。結果反映較多市民仍持續看淡本地樓市前景。
調查也問及受訪者在不同方面開支與半年前的變化。五大消費開支項目中,「住屋」開支下跌,「醫療保健」開支持平;另外三項開支分別為購物、飲食、教育均錄得升幅,當中以「購物」開支升幅最大。香港研究協會認為,最近適逢政府派發2023年第一期消費券,相信對市民消費意慾起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香港研究協會指出,是次調查結果顯示,近期市民的消費開支有所提升,生活水平及家庭財政狀況持續向好;政府統計處公布最新一季失業率,亦跌至三年以來新低的3.3%。隨着經濟活動已從疫情恢復常態,香港研究協會負責人促請政府,把握消費回暖、投資升溫等利好因素,多措並舉大力振興經濟,強化市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