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四連跌 全年增長有望達4%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業俊)今年初香港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其後更全面復常通關,經濟迎來強勁復甦。政府統計處昨日發布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預先估計數字,指出受惠私人消費開支急增12.5%帶動,今年首季本地GDP按年實質升2.7%,較去年第四季的下跌4.1%大幅增長,更終止連續4個季度之跌勢。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季大升5.3%。市場分析認為,數字反映訪港旅客和本地需求增加,刺激本地消費,加速經濟復常步伐,預料下半年經濟增長比上半年更好,全年GDP有望按年升4%。

政府發言人表示,今年首季GDP同比實質增長2.7%,主要是由於內部需求和資本形成明顯增加,經季節性調整後的今年首季GDP較去年第四季實質上升5.3%。按GDP各個主要組成部分分析,期內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實質上升12.5%,較去年第四季1.7%的升幅明顯加快;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同比實質上升5.8%,而去年第四季則下跌8.9%。按國民經濟核算定義計算的政府消費開支,繼去年第四季上升9.1%後,在今年第一季較上年同期實質上升0.5%。另外,服務輸出和輸入的升幅也進一步擴大,但貨物出口仍錄得下跌。

李家超有信心第二季更好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一連串大型推廣活動刺激旅遊和消費,亦提振經濟。雖然首季的出口仍然下跌,但隨着內地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以及本港航空運力加速恢復,相信第二季經濟會比第一季好,今年經濟一定比去年好。
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表示,由於去年首季香港經濟受第五波疫情爆發打擊,在低基數比較下,令今年首季數字出現明顯反彈。首季私人消費開支升12.5%是最大驚喜,疫情以來未試過單季本地消費「咁犀利」。不過,進出口貿易仍偏低,未來要視乎旅遊業復甦能否扭轉進出口貿易表現。
私人消費開支增12.5%好犀利
另一方面,林俊泓提醒,市民薪酬增長和勞動力增長都低於私人消費增速,消費動力如此強勁實屬「唔正常」,相信未來消費動力會減慢,未必再現「雙位數」增長。目前失業率跌至3.1%,有機會反彈。此外,中美關係緊張,一旦貿易戰再升級,有機會嚴重打擊商品出口表現。他預料,第二季GDP表現未必維持到首季水平,按年升幅或回落至1.5%;全年GDP按年升幅為3.5%至4%。
星展銀行(香港)經濟研究部經濟師謝家曦認為,首季私人消費開支升勢凌厲,佔GDP60%。本港3月取消「口罩令」後整體經濟大部分復常,加上勞動人口負增長亦逐步改善,反映整體勞工市場良好,都帶動私人消費開支。固定資本形成亦較預期理想,由於經濟增長勢頭良好,投資逐步改善,結束連續多季負增長。
美國銀行危機或波及出口
然而,謝家曦指,本港經濟仍存有隱憂,貨物進出口表現仍然疲弱,未來歐美市場會否進一步縮減需求,都會影響香港的商品貿易表現。該行暫維持今年全年GDP預測升6.5%。美國銀行危機也有機會影響整體對貨物出口的需求,但對香港的銀行體系影響不大,因為香港的資本充足率比美國高好多,本港銀行體系亦非常穩健。
本港首季經濟增長高於市場預期,恒生銀行經濟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師薛俊昇指,反映防疫措施放寬及內地經濟復甦帶動本港經濟增長步伐加快。近月訪港旅客人數急升,顯示服務貿易正在恢復,刺激首季服務貿易錄得按年雙位數增長。而旅遊業復甦、失業率持續下跌,也有助消費氣氛改善。
他指出,雖然外圍環境持續不明朗,於短期內或壓抑貨物進出口的表現,但該行預期消費及服務業將繼續帶動本港經濟復甦,預測今年本港經濟增長4%。
旅遊業本地需求成增長動力
今年首季GDP同比實質增長2.7%,包括服務輸出和輸入的升幅進一步擴大,前者按年實質顯著上升16.9%,去年第四季升幅為0.6%;後者實質上升20.6%,去年第四季上升1.2%。政府發言人表示,在訪港旅遊業和本地需求強勁復甦帶動下,香港經濟在今年首季明顯改善。雖然整體貨物出口在外圍環境疲弱下按年續錄跌幅,但受惠於與內地和世界其他地方恢復正常往來,服務輸出明顯擴張。在經濟前景改善下,整體投資開支轉跌為升。

期內,進出口跌幅亦見收窄,按國民經濟核算定義計算的貨品出口總額,繼去年第四季跌24.9%後,今年首季按年錄得18.7%的實質跌幅。按國民經濟核算定義計算,貨品進口在首季實質下跌14.5%,而去年第四季跌幅為22.9%。
貨物出口續面對龐大挑戰
展望未來,政府發言人指,訪港旅遊業和本地需求將繼續是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着運力和接待能力繼續恢復,訪港旅客人數應會進一步增加。經濟情況和前景改善應能提振本地需求,儘管金融狀況偏緊仍是制約因素。勞工市場持續改善,以及新一輪消費券的發放,將為私人消費提供額外支持。另一方面,貨物出口將繼續面對龐大挑戰。先進經濟體的增長減慢將繼續令外部需求受壓,儘管內地經濟加快復甦應可緩解部分壓力。
政府將於本月12日公布GDP最終修訂數字。
IMF料港明年GDP增3.1%
(記者 蔡競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日發表《區域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亞太地區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地區,預計今年該區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3.8%升至4.6%,比去年10月該組織《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上調0.3個百分點。至於香港今年經濟增長預計為3.5%,較之前下調0.4個百分點,明年則上調0.1個百分點至3.1%。

今年增長預測下調0.4百分點
雖然亞太地區經濟前景充滿活力,惟IMF強調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全球需求減弱帶來的壓力將對經濟前景造成不利影響。今年各國貨幣政策收緊以及俄烏衝突繼續拖累經濟活動,導致全球增長放緩,加上通脹壓力持續增加,美國和歐洲的金融部門接連出現問題,為原本已經複雜的全球經濟形勢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IMF進一步指出,亞太地區即使面對外部需求減弱,例如去年底技術出口需求的下降、貨幣政策收緊,但區內內部需求至今依然強勁,當中內地重新開放提供新的增長動力。而亞太地區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達到約70%,內地經濟正在復甦,印度的增長也呈現出韌性,兩者為亞洲的經濟活力提供主要動力。此外,IMF預計亞洲其他經濟體的增長將在今年觸底回升。
亞太受惠內地經濟外溢效應
IMF亞太部主任斯里尼瓦桑指出,內地經濟增長外溢效應將會支撐亞太區經濟表現,疫後消費需求大幅增長。而且,現時經濟已從過去由投資帶動,轉為由消費帶動,將有利周邊國家向內地出口貨品,內地旅客出遊也有利於依靠旅遊業的亞太區國家。
不過,IMF稱亞太地區經濟前景也面臨着下行風險,主要因為市場對貨幣政策預期與主要央行的政策溝通出現偏離,全球金融市場發生進一步動盪,內地經濟增長在中期放緩對亞洲地區產生不利的溢出效應,以及地緣經濟割裂加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