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周紹基)高息高通脹下,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內地去年尾調整防疫措施後,全球都關注中國經濟的復甦情況及希望從中發掘投資啟示。國家統計局昨公布,內地首季GDP增長4.5%,是4個季度以來最快增速,表現遠好過市場平均預測的3.8%。A股乘勢造好,滬指見逾9個月新高;港股則在3連升後獲利回吐,輕微跌0.6%。分析師預計內地次季GDP增速將會明顯加快,可吸引全球資金加碼配置中資股。內地消費品零售總額單是3月份便按年增逾一成,數據使昨日的食品、飲料、家電、保險、銀行、券商板塊表現活躍。

世人矚目的中國首季GDP同比增長4.5%,經濟運行開局良好,昨日A股主板指數向上攀升,其中滬綜指收漲0.23%,續創逾9個月新高,已逼近3,400點位置,大盤藍籌股造好,金融、消費板塊活躍。截至收市,滬綜指報3,393點,漲7點或0.23%;深成指報11,860點,漲4點或0.04%;創業板指報2,431點,跌3點,或0.14%。兩市共成交10,600億元人民幣,北向資金淨流入23億元人民幣。
受益經濟復甦的消費板塊繼續走強,滬深300可選消費指數周一領漲後,昨日再收升0.8%;「中字頭」繼續強勁表現,中國移動A股收漲2.8%,續創歷史新高。保險板塊領漲,中國太保、中國人壽漲超5%。煤炭、通信、食品飲料、銀行、家電等板塊升幅緊隨其後。前晚近40家公司披露了減持計劃,涉及熱門AI概念股、CRO白馬股,及多家半導體產業鏈上市公司,中證全指半導體產品與設備指數收跌2.2%,旅遊酒店、水泥建材等板塊下跌。
樓價企穩 料續刺激內需
經濟師相信,內地全年可實現5%以上的增長目標。恒生首席經濟師薛俊昇指出,除內地繼續有減息、降準這些措施外,部分城市放寬購房的限制,使內房股前景有望進一步回穩,而樓價企穩,又會再刺激內需,特別是消費方面,增長在次季可望加快,最終有利內地達至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光大國際的報告則預計,內地最快年中或下半年,會再調減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以支持經濟達標。
A股仍處低位 潛在升幅巨
高盛分析師團隊表示,中國的信貸和貿易數據一直強勁,強勁的宏觀數據,卻沒有在股市和人民幣等資產上得到充分體現,當中A股就處於歷史價格較低端。事實上,滬深300指數從去年10月的低點,上漲超過18%,邁向技術性牛市,但同期恒指已從低位漲約40%。高盛預計,在強勁增長勢頭的背景下,A股將出現更大幅的回升。
投資情緒改善 成交續暢旺
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團隊亦稱,A股的人氣正在改善,中國的融資餘額水平也逐漸回升,特別是中國的宏觀面持續復甦,以及人工智能等主題股份的勢頭正在增強,這對A股投資情緒都有推動作用。而自4月以來,A股的成交額已連續7天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自3月17日以來,深圳創業板的成交額亦連續18天逾2,000億元人民幣。
港股回吐 中資金融股逆市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內地公布首季的GDP增長4.5%勝預期,但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按年僅升3%,差過市場預期。首3個月固定資產投資,也只按年增5.1%,增速較首兩個月放慢。數據壓抑了港股表現,恒指終止3連升,收市跌131點,收報20,650點,主板成交則大幅縮減至1,097億元,當中「北水」淨流入降至約22億元。
市場人士認為,內地經濟有加速反彈的跡象,顯示疫後復常的步伐理想,很多因為疫情而引發的不良賬項,質素有望大幅改善,將利及中資金融股的後市表現。國壽(2628)及平保(2318)分別升2.8%與1.5%,進佔藍籌升幅榜的第一及第三位,成交也大為增加。
內地添動力 復常股受惠
資金追捧傳統金融股,新華(1336)升1.5%,太保(2601)更升4.3%。中小型內銀股也向好,瀘州銀行(1983)升3.3%,江西銀行(1916)升2%,鄭州銀行(6196)升1.9%。此外,中信証券(6030)、中金(3908)及海通證券(6837)也同樣造好。
獨立股評人連敬涵表示,內地GDP增長優於預期,令市場進一步憧憬次季表現,由於經濟反彈,復常概念股及中資銀行股將最受惠,而昨日很多資金已經率先流入中小型內銀股、保險股及券商股。若這些股份齊升的話,他預期,港股中線有機會挑戰21,000點大關,重點看市場流動性是否跟得上。
恒指中線目標上望22700
有基金經理指出,中國宏觀經濟疫後恢復進度理想,同時國際地緣政局偏穩,中國的內循環也已鞏固,令中資股前景可看好。此外,中概股的負面消息,其實主要因其股東減持手上持股所觸發,有關負面因素已初步在股價中反映了,只要短期有正面訊息出現,投資者將會快速跟進,當巨型科企股價回勇,便足以推動大市出現新升浪,若恒指短期可成功挑戰20,800點,那恒指中線的目標將提高至今年高位約22,700點左右。
大行:中國資產未反映強勁數據
(香港文匯報記者 岑健樂)內地經濟今年開局良好,大行紛紛看好內地經濟與投資市場前景,花旗及摩根大通更上調了內地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其中摩通由原預計的增長6%上調至6.4%。經濟師指出,內地強勁的宏觀數據沒有在股票和人民幣等中國資產的定價中得到充分體現,預計在強勁增長勢頭的背景下,與中國相關資產將有更大幅度的回升,而新興市場外匯也會受益中國經濟增長,青睞人民幣和韓圜。
摩根資管:內地股市將跑贏

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朱超平指出,預計內地會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基調,而存款利率和5年期LPR可能會下調,藉以降低資金成本並支持長期商業貸款;與此同時,政府可能會進一步努力提振商業信心並穩定外國直接投資。前幾個月,由於市場情緒降溫,對內地股市的整體盈利預期已下調,而現時強勁的經濟數據肯定了內地經濟的復甦趨勢,這可能成為盈利預期觸底反彈的催化劑,結合美股盈利進一步向下修正,該行預計內地股市短期內將跑贏大市。在不久的將來,消費行業可能會受益於持續復甦。
滙豐:消費上升勢頭將延續
滙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經濟師辛怡然也預期,內地消費上升勢頭將延續至未來數季,經濟及消費者信心進一步回穩,持續的利好政策將有助增加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不過該行同時指出,工業企業仍未完全擺脫全球需求前景不明朗的陰霾;受房地產投資偏弱及製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放緩所影響,投資增長有所回落。總括而言,第一季度經濟數據的良好開局為內地經濟復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環球需求或將繼續放緩、勞動力市場壓力上升,加上房地產市場尚未完全回復穩定,內地仍需保持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延續復甦勢頭。
花旗:銷售復甦帶動樓市回穩
花旗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余向榮表示,該行將今年內地經濟預期增長率,由按年增長5.7%上調至6.1%,在消費和服務業引領下,內地疫後經濟復甦進展順利。他認為消費正在復甦進程中,儲蓄正常化以及就業好轉提供了潛在上行空間,至於銷售復甦亦帶動房地產回穩。內地出台刺激措施的必要性進一步降低,維持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將持穩的預期不變。
ING:買家對發展商恢復信心

ING銀行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直言對內地首季住宅物業銷售按年增長7.1%感到鼓舞,認為買家對發展商恢復信心,認為若市場能夠消化預售樓花,發展商可望在明年透過住宅銷售獲得新的現金流。
信銀國際:內地可實現今年經濟增5%目標

(香港文匯報記者 岑健樂)內地今年首季經濟增長好過市場預期,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卓亮昨表示,內地及香港受惠於經濟活動正常化,復甦勢頭良好,預料內地經濟能達到全年增長5%的目標,香港經濟可望按年增長近4%。
卓亮表示,雖然內地經濟全面重啟,但環球經濟動力放緩或導致國際貿易出現罕見收縮,削弱出口需求,間接影響內地製造業表現,而服務業則成為今年內地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假設內地第一及第二產業維持2022年以來的增速,第三產業擴張6%,就能達到內地經濟全年增長5%的目標。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約10年期間,內地服務業年均增速為8.4%至8.5%,可見6%的增速不難實現,因此他預期人行不會再有大規模寬鬆貨幣政策出台。
港全年經濟料增近4%
環球經濟下滑、國際貿易收縮,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造成巨大衝擊。不過受惠於香港經濟活動全面正常化,預計本地零售市道繼續改善,私人消費反彈,失業率有望進一步下降,他預料今年香港經濟可望按年增長近4%。美聯儲加息周期進入尾聲,收窄港元拆息與最優惠利率上升空間,故預期今年香港樓價會有單位數上升。
他又預計美國的加息周期將接近尾聲。他指,雖然美國新增職位數目保持可觀,但與接踵而來的企業裁員消息產生矛盾,加上由美國經濟諮商局編制的領先經濟指標已經連續10個月出現按年收縮的情況,經濟周期方向明顯地由盛轉衰,美國經濟下半年進入全面衰退的機會頗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