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系列活動在赤坎古鎮舉行。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望賢)知名作家熊育群長篇小說《金墟》以開平赤坎古鎮真實的地方、家族、歷史和現實事件進入小說,在綿延一個多世紀、橫跨太平洋兩岸的時空中,展現了中國農村的變革、家族的命運與民族的振興。詳實的歷史細節和細膩的筆觸,雙線並行的結構,融匯了過去和現在、海內與海外,再現了赤坎古鎮百年興衰起落,是一部深刻而真切地展現華僑及歸僑愛國、愛鄉、愛家精神的恢弘力作。小說列入了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以及「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名單,入選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點項目、2023年1-2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並簽約成為廣東重頭打造的經典話劇項目。

日前,「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活動在開平赤坎古鎮舉行。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在致辭中表示,熊育群是當代一位非常重要的實力派作家,《金墟》是他深入生活、扎根土地所凝結出的一部力作,小說不僅呈現了非常精湛的藝術手法,還體現了他的博大情懷。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表示,《金墟》用百年古鎮的滄桑變化,詮釋了僑鄉人民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命運、奮鬥與追求,為廣大讀者領略江門僑文化打開了新的窗口。

開平市委書記餘中華介紹,熊育群深入開平田間地頭,和幹部群眾交朋友,從開平和五邑大地厚重的歷史積澱中吸取養分,從開平人民推動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獲得靈感,創作出了《金墟》這部鴻篇巨製。

研討會中,專家們分析小說的特點和難點,研討「小說與現實的距離——《金墟》虛構、非虛構與現代小說新發展」、「《金墟》與鄉村振興、華僑歷史文化」等。

梁鴻鷹談到《金墟》的重構精神,現實與歷史那些隱秘的關係,人的精神層面所具有的向度,都被作者重新銜接構建。它構建了赤坎鎮與世界的聯繫。這種聯繫的現代性意義就在於,它是重建的,它從中發現了我們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重建了我們中華民族古往今來所堅守的那些東西。過往的歷史,所謂的現代性並不是摧毀,而更多的是建設。

何向陽說,《金墟》的成功在於這部長篇小說的創作特點和它所破解的難度。首先它寫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在目前長篇小說創作題材當中,這樣的題材涉獵是並不多的。其次,他寫的是鄉村振興的主題,鄉村振興主題雖然在現代文學當中也多有涉獵,但是真正觸及現實肌理,寫出歷史風雲的長篇小說仍然是鳳毛麟角。再次,它是大歷史大時代大世界。他的人物雖然只是在僑鄉古鎮這樣一個郵票大的地方,但是這個長篇是全球視野,是一種非常胸襟開闊的藝術表達。

李一鳴認為,《金墟》是當代文學史一部極為厚重、浪漫、飽含深厚文化底蘊、金光閃閃的作品。它探秘人心,勘探人性,發掘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燭照世道人心,寫出了僑鄉兒女的心靈史,百年社會的變遷史,呈現出廣闊的社會生活。

洪治綱認為,《金墟》隱含了中國近百年來的全球化歷史進程。《金墟》是一部異常龐雜、內涵豐富的小說,不同時代的人物、司徒氏和關氏兩大家族的糾葛、各種標誌性的建築如圖書館、祠堂,都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隱喻意味。小說中最核心的建築作為隱喻性符號,像圖書館、祠堂,它們是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部部不會說話的歷史。通過這種靜態的符號,熊育群成功地激活了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激越,澎湃,幽深,繁複。

劉艷說,《金墟》問世給中國文壇提供了一個極具震撼力、展現民族性和人性之光,以及家國情懷的經典性文本。《金墟》小說文本本身就自帶豐贍豐厚的、多維度與立體呈現的、無法用單一層面與維度來詮釋的價值與意義。

王煒談到,不久前,廣東省話劇院跟《金墟》作者熊育群簽署了小說的話劇改編版權協議。他說,《金墟》不僅重視意象和故事,更重視人物的塑造;更可貴的是作者將縱向的百年歷史、不同時代的人物,將橫向平行的國內國外、眾多的人物,置於扎實的結構之中,體現出了作者極強的結構能力和深刻的思考力。這樣的一部優秀作品為戲劇舞台的改編和表達提供了多種的可能性。

在圓桌書評活動,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的孫女司徒月桂、中國紅色攝影先驅沙飛的孫女司徒劍萍發言,談到作為赤坎司徒家族後人,司徒氏和關氏兩個家族口口相傳的集體記憶,因為《金墟》出版,集體記憶成為了社會記憶,甚至可能進入社會史的書寫當中。

本土作家一木秋說,《金墟》為所有人物設置了真實的生活環境,她曾跟隨作者來到古鎮,為每位主要人物找到一棟樓,給他們一一「安家」。張啟雄是長篇小說《金墟》採訪和創作的見證者。他說讀《金墟》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就是覺得非常親切。這種親切感來自《金墟》的現實性和真實性和地域性,《金墟》很多地方採用粵語,還有紅白喜事,地方色彩都很濃。人物性格特徵也有廣東人的性格,實在,不浮誇。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