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驚蟄,灣仔鵝頸橋底下均出現人山人海的「打小人」盛況。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灣仔鵝頸橋橋底是著名的「打小人」熱門地點,每年三月初的驚蟄時最熱鬧,人潮把橋底擠得水洩不通,有人按習俗來光顧「拜神婆」(又稱「小人婆」)打小人,有人為了湊熱鬧來觀看這個被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儀式活動。

鵝頸橋底有至少七檔專業打小人的「拜神婆」長駐,除了驚蟄這天特別忙碌,她們平常是做什麼的?大公報記者走訪了數位「拜神婆」,聽她們說說自己的故事。

雲姑──放下屠刀 拿起拖鞋

雲姑的姑姐是在鵝頸橋底擺檔多年的梁婆婆,梁婆婆由於年資最長,可謂鵝頸橋的「大師姐」。雲姑原本是在街市經營肉檔,每天拿着豬肉刀工作,為師承姑姐學法的專業,在新冠疫情下轉行,改為拿着拖鞋全職打小人,而丈夫就在旁邊打點一切。

雲姑師承姑姐的專業知識,在新冠疫情下轉行,成為全職「小人婆」。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除了八號風球,雲姑每日朝九晚六由九龍來到港島開檔。雲姑說,街市肉檔每月平均約有兩萬元收入,但眼見姑姐梁婆婆年紀大,期望承繼姑姐的專業,在梁婆婆身旁邊學邊做。開工期間,雲姑不時要招攬客人,一時為客人祈福,中午時分丈夫拿飯盒給她,但只要有客人過來查詢收費,雲姑就放下手上的飯盒,立即工作。

傍晚六時,雲姑放下拖鞋,收檔後回家,馬上變回一位家庭主婦,着手煮飯、打理家務等,「我有一個家庭,都要回去煮飯食。」她形容自己是家庭支柱,「打小人」每月一萬多元的收入,需維持全家的開支,同時需供養兒子讀大學。

金貴人──「打」救生無可戀少女

金貴人祖傳三代學法,爺爺、嫲嫲早年在灣仔經營香燭店,同時提供為人化解災難等服務。她說自小在家庭薰陶下對學法產生興趣,十多年前有街坊建議她到鵝頸橋底擺攤,「街坊想我們幫他們打走衰氣」。

金貴人自小在家庭薰陶下,對學法產生興趣,十多年前開始到鵝頸橋底擺攤。大公報記者鍾佩欣攝

她憶述擺攤首日,一位年約20多歲、剛出社會工作的女孩來到攤檔前,向她哭訴至少三小時,並透露有輕生的念頭。原來,女孩在工作上受盡委屈,上司與下屬都排斥她,她自己也想不通,不停鑽牛角尖。金貴人說,為女孩稟神時,擲筊出現一陽一陰聖杯,「全部都是好杯,神仙都幫助她」,女孩見狀,恢復信心。

金貴人無透露自己的真實年齡,並說只要保持心境年輕,年年都是28歲。她又說,「未入行前,做少奶奶,有老公養的」。她說並非單靠每日擺攤收入維持生計,平日照顧家庭為主,在家中做一點小家務。

黃師父──鵝頸橋底是我家

黃師父的攤檔,在驚蟄當日,有數名女子幫忙解答客人疑問,原來她們是黃師父的女兒或媳婦。

黃師父每日早上六時開檔,大部分時間留在鵝頸橋底,已視鵝頸橋底為家。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黃師父說祖宗三代學法,她自小跟從不同的師父,在廣東不同地區學法。她與從事裝修工作的丈夫育有五名子女。2011年子女成家立室後,黃師父就自立門戶,到鵝頸橋底「打小人」。每日早上六時開檔,大部分時間留在鵝頸橋底。

「鵝頸橋底是我家,每日只有幾個鐘頭在家洗澡食飯。」現時獨居的黃師父說,下午三時收檔後,回家更衣及食飯後入睡,翌日凌晨三時起床,煮飯吃早餐後,便到鵝頸橋底繼續工作。

黃師父形容,自己天生吃這一行的飯,「沒辦法,打工一個星期都做不下去」。她說自己看化人生,認為打小人的收入可應付日常開支及租金,就已經足夠。

逾百年歷史 變旅遊景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打小人」的習俗有逾百年歷史,由內地傳入香港。早年在驚蟄正日,在廟宇旁、樹腳下就有人拿着小人紙,擺檔「打小人」。隨着時代變遷,一眾「小人婆」搬遷至銅鑼灣禮頓道及堅拿道天橋交界,直至1960年代,因過海隧道、主要幹道等工程展開,神婆們再搬遷到灣仔鵝頸橋橋底、近軒尼詩道一帶,不用日曬雨淋。

驚蟄當日,在鵝頸橋底有不少年輕人輪候「打小人」。鄭寶鴻認為,年輕人普遍抱着「獵奇」、「應節」等心態,就連外國人都會趁這一天「湊熱鬧」,體會中國民間歷史文化。

鵝頸橋位處陰暗的天橋底,被認為陰氣較重,年約70歲的廟祝陳法施向大公報記者說,從風水學角度,這個位置屬於「敗地」,不過,「做打小人就不錯啦」,從六十年代開始,有不少「拜神婆」進駐鵝頸橋底經營,「以前(市民)有病都是找神婆化解」,間接造就「打小人」的行業興起。現時,市民相信科學,「有病自然看醫生」。

專家之言:打走怨氣 有助緩解情緒

「打小人」是民間習俗,一般認為是民眾迷信的行為活動,不過,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這行為或可讓人宣洩不滿、緩解情緒。

「都是求一個心安理得。」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創會會長林美玲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當遇上不如意的事情,或關乎自身原因,或有外在因素阻撓,而尋求「打小人」的人,心理狀態就是將不如意的原因,投射在第三者身上,「打小人就是希望驅走阻撓事件順利發展的人」。

林美玲舉例說,在主觀心態上看,若有人認為自己考試不合格、面試失敗,並非因為自我能力問題,而是「有人作怪」,利用小人婆的破鞋不停拍打,某程度是在發洩情緒,心情會因而得到緩和,瞬間愉悅一點,信心也會增加起來,心態轉向正面,事情成功率便會大大提升。

「打小人」的最後一個步驟,是擲出一內一外的聖杯,象徵儀式圓滿完成。林美玲指出,看到擲出聖杯的卦象,人的信心會增加,「你覺得自己可以,你的行為、思想、心態都覺得自己可以,成功機會就會提升。」

驚蟄三日收入可達六萬

在鵝頸橋橋底的「生態圈」,除了自稱全職長駐多年的「拜神婆」或「小人婆」,每年驚蟄期間,有一批人到來做「兼職打手」,有些「客串小人婆」更需聘請兩至三個助理,幫忙解答客人疑問、收費等。

鵝頸橋底的打小人或祈福,普遍每次收費50元。有「小人婆」透露,驚蟄前後三日,收入可達五、六萬元,相當於一般打工仔兩至三個月的薪金。因此,吸引不少人到來「賺快錢」。大公報記者在驚蟄正日當天,在現場見到起碼有七檔的「兼職打手」,但翌日再到現場,僅客串一日的「兼職打手」已不在鵝頸橋擺攤。

「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小人婆」手起「鞋」落,將小人紙打到「遍體鱗傷」,由頭詛咒到腳,絕不手下留情。不過,除了打小人,「小人婆」也有提供祈福的服務。

疫下三年,隔離令等防疫措施下,內地與海外遊客絕跡,未能親身到鵝頸橋打小人,有「小人婆」就發展網上業務,開設不同的社交平台吸客,在網上接單做生意。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