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經濟復常,本港不少行業面臨「請人難」困擾,特區政府表明會在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情況下,針對明顯人力不足的行業,積極考慮輸入勞工。有商界人士強調,有需要輸入外勞,減輕本地請人難的經營壓力;勞工界代表則表示,當局應先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實事求是釐清問題。應否輸入外勞,關鍵要看是否有利提升本港競爭力,以及是否具現實可行性。在保障本地勞工就業的前提下,對於部分中低技術行業和職位,根據實際需求輸入適當外勞,社會各界應該理性討論、尋求共識。
輸入外勞議題一直受到勞資雙方關注。商界催促政府輸入外勞解決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勞工界則認為要先完全釋放本港勞動力。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指出,應該盡快輸入外勞,因為全港百業都欠缺足夠人手支撐疫後復常;自由黨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亦指,針對業界的調查發現,近85%受訪批發零售商表示,長期人手短缺,超過90%受訪商戶支持輸入人力計劃。
但另一方面,行政會議成員、工聯會會長吳秋北則強調,當局要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實事求是釐清情況,否則貿然輸入外勞會打擊本地就業市場。他引用最新數據指,本港仍有超過10萬人失業,認為應先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同時盡量釋放婦女勞動力。勞顧會勞方代表、工聯會副理事長林偉江亦擔心,若指人手不足即招外勞,本地勞工福利改善無望,將形成惡性循環。
儘管勞資雙方對輸入外勞的看法各執一詞,不過本港不少行業人手不足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統計處2019年曾推算,2027年本港將欠約17萬人力,當中近半料屬初中及以下,疊加疫情首兩年勞動人口再萎縮14萬後,中低技術人員緊張勢必進一步加劇;建造業議會在今年2月公布《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推算熟練及半熟練工人欠缺人手最多,今年約1萬至1.5萬人,技術員、工地監督人員及專業人員等3類工種,人手短缺約1,000至4,500人不等;到2027年熟練及半熟練工人缺口擴大至3.5萬至4萬人。
隨着疫情過去,本港經濟復常,部分行業缺人情況更甚,特別是建造業等需要大量熟練技工的行業,不少工種雖不屬高技術,但需要較長時間的專業培訓和考核,本港難以在短期滿足人力需求,若不能盡快填補人手短缺,或會影響工程質量,更會導致延誤、超支等問題,拖延本港發展步伐。至於飲食業、零售業等服務行業的前線職位,專業技能要求不高,本港人力市場仍有供應,應否優先照顧本地勞工就業、輸入外勞的可行性和成本局限性,政府都需慎重處理。
不同行業的人力需求迥異,各行業多從自身利益出發看待輸入外勞問題。一方面是照顧本港勞工權益、另一方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政府需要立足全局、兼顧利益進行合理規劃。目前政府制訂了「香港人才清單」,包括了金融科技、創科等13項本港積極拓展的行業。去年施政報告更進一步放寬限制,提出如僱主引入人才的職位屬「香港人才清單」表列的13項人才短缺的專業,無須證明本地招聘困難,可直接提出申請。澳門特區政府亦列明,建築、製造、餐飲等不同行業,外援可從事哪些職位和職務。
因此,政府可參考「香港人才清單」及多地輸入外勞的辦法,根據不同行業的實際需要及本港人力供應的現狀,清楚列出輸入中低技術外勞的適用類別和範圍,既紓緩人力短缺的壓力,增強企業活力,亦保障本地勞工飯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