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報道,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泰特日前撰文指出,自2020年以來,美國採取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使得多國開始反思自己對美元的依賴性,並開始採取實質性舉措改變這一現狀,而美國部分經濟學家錯誤地低估這些舉措的重大意義。文章認為,一個多極的貨幣世界正在迅速成型。
文章指出,近期俄羅斯和中國的互動引起了美國的「不安」,這主要源於兩國在多個問題上表現出來的一致立場,但也與貨幣有關:上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俄羅斯主張在與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進行合作時,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在過去一年多期間,俄羅斯與中國日益蓬勃的貿易已愈來愈多使用人民幣,俄方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貨幣,以減少其對美國資產的依賴。
美債務臨上限 資產失吸引力
俄羅斯的舉措引起不少西方經濟學家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是此事正值美國銀行業動盪、通脹持續高企和債務臨近上限之際,使得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失去吸引力。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希夫上周大聲疾呼「為了救銀行,美元正在被貶值」。同時,提出「金磚」概念的前高盛經濟學家奧尼爾上周發表論文,認為「美元在全球金融的『霸權』過頭了」,呼籲新興市場減少其美元風險。
另一個引起美國不安的因素是,沙特阿拉伯政府正考慮開始以人民幣結算一些出口到中國的石油。此外,法國剛剛首次以人民幣計價出售液態天然氣,巴西也在與中國的一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
全球「去美元化」的推行重點不只有人民幣。上周舉行的東盟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討論通過本地貨幣交易(LCT)計劃,減少對主要貨幣的依賴,這也是對此前已在東盟成員國之間啟動實施的本地貨幣結算(LCS)計劃的擴展。
美元在全球儲備比例急降
文章寫道,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這些動向實質性撼動美元的地位。但隨着各國央行愈來愈多地將其投資基金多樣化,並開始放棄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美元在全球儲備中的比例,已從1999年的72%降至2022年的59%。此外,理論上各國央行數字貨幣交易的出現,也加速了貨幣多樣化,允許各國央行更容易用自己的貨幣直接交易。
泰特指出,許多國際投資者仍希望獲取美元,但「這並不意味美國人可以高枕無憂」。美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去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對貿易計價進行研究,認為10年前人們普遍認為支撐美元的另一個因素,是貿易計價貨幣選擇模式的「黏性」,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戈皮納特就曾提出這種說法。但CEPR的論文表明,這可能正慢慢地轉變,隨着近年中國貿易規模擴大,人民幣的使用也在增加,CEPR預測,這將在未來數年內帶來一個「多極」的貨幣世界。
泰特認為,無論如何,一個「多極」的貨幣世界很有可能出現,她表示鑒於美國依賴大量的外部融資,一個多極貨幣世界會極大撼動美國的精英階層。
東盟加速去美元化 金磚五國積極過渡
全球多國正全速推進去美元進程,其中東盟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上周齊聚印尼,討論的議題中有一項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就是推進去美元化的事宜。確切來說,東盟地區的金融領袖討論的是「減少交易過程中對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的依賴,推進本土貨幣清算的制度建設和交易規模。
東盟國家在會議中,討論了擴大現有的本地貨幣清算機制(LCS)。去年11月,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啟動了跨境數字支付系統的合作,印尼央行也在上周一宣布,正準備引入自主的國內支付系統。
印尼總統籲逐步停用外國支付系統
隨着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濫發貨幣引發全球經濟震盪,加上目睹美歐對俄羅斯採取的一系列金融制裁,推動許多中立國家加快去美元化的步伐。印尼總統維多多此前就公開呼籲地方政府開始使用國內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並逐步停用Visa、萬事達卡等外國支付系統。他指出,鑒於美國、歐盟及其盟友因烏克蘭衝突對俄金融業實施制裁,印尼需保護自己免受地緣政治的干擾。

事實上,東盟對於美元霸權的擔憂和應對舉措,也在全球多地頻頻上演。近月來西非、北非的多個國家,還有阿聯酋、沙特、埃及、伊拉克等國家也都紛紛行動起來,試圖擺脫美元霸權的束縛。
中巴簽署本幣結算協議
此外,中國和巴西已簽署關於在貿易中使用雷亞爾和人民幣結算及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協議,將令兩國在貿易結算中不用將貨幣兌換成美元。托塔爾研究公司戰略研究部專家瓦維洛夫解釋說,這將有助兩國加快交易速度並降低交易成本,同時擴大貿易和投資。
瓦維洛夫指出,近13年來中國是巴西的重要貿易夥伴,去年兩國貿易額為1,500億美元(約1.17萬億港元),巴西、中國、俄羅斯、印度及南非是金磚國家成員,當前這聯盟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參與者。這五國內部正積極向本幣結算過渡,同時研究建立統一結算單位,許多國家也有意加入這機制。瓦維洛夫認為,「在目睹美國奉行的政策後,全球很多國家擔心本國資產遭凍結甚至被掠奪,因此希望擺脫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美元。考慮到金磚國家目前在世界經濟中所佔份額,其放棄美元結算將重創美元,若還有中東和拉美國家加入,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美濫用國際貨幣地位 各國冀擺脫風險
輿論認為,全球出現去美元化浪潮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冷戰結束後,美國將西方集團內部建立的體系推向世界,推動全球化進程,在這過程中,美元成為全球貿易和金融最常用的貨幣,也是主要的儲備貨幣,美國以國債為主的資本市場吸收全球美元並成為最後的擔保,構成了美元主導的世界金融網絡體系。然而美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濫用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權力,給各國不斷造成困擾並漸漸喪失了信用。
首先,美元成為世界貨幣後,美國聯儲局的貨幣周期變化不斷衝擊各國金融體系,當聯儲局實施寬鬆政策時,會令美元流向各國造成繁榮和泡沫,但當開始緊縮時,美元回流會導致一些國家流動性危機,出現貨幣貶值、債務危機及資產泡沫爆破等經濟風險,甚至製造社會和政治危機。美國貨幣政策的風險溢出對發展中國家衝擊過頻過大,踏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更是連續經歷次貸危機、量化寬鬆政策退出及當前利率大起大落等三次較大的衝擊。大部分國家都希望擁有一個穩定的去中心化的國際金融體系,擺脫美元主導形成的周期性風險。
債務滾雪球 美元失信譽
其次,美國濫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過度依賴印鈔刺激本國經濟。截至去年底,美國政府的債務總額為31.42萬億美元(約246.6萬億港元),相當於美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倍。美國幾乎每次經濟遇到困難就大量發債,使得其債務沒有停止增長可能,也沒有減少的辦法,且每年財政預算用於還本付息的比重愈來愈高,債務滾雪球般累積讓全球對美元逐漸失去信心。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多國官方持續且大幅減持手上的美國國債。
其三,美國將美元武器化的做法,令愈來愈多國家開始逃離美元。在全球化時期,美元促進全球貿易和金融交易,但現在美國出現反全球化趨勢,並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利用其掌握的全球金融交易系統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凍結其國家和企業財產。用美元作為金融武器會在瞬間擊潰一個國家的經濟,很多國家擔心自己未來可能也會遭受美元打擊,因此,在全球金融和貿易中出現各種繞開美元進行交易的方案,例如雙邊利用本幣交易,歐盟和金磚國家組織也在探索建立新的金融交易體系。
貨幣互換協議僅「小圈子」受惠 難遏國際金融危機
美國矽谷銀行等多間銀行接連倒閉,加上瑞信陷入危機而被瑞銀收購,連串事件加劇各方對全球金融穩定的擔憂。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歐洲和瑞士合共6家央行上月19日發聲明,宣布增強常設美元互換安排的流動性供應,但此舉並未涵蓋新興國家,恐難防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
聯儲局歷來都傾向選擇與其經濟、貿易、金融、軍事關係密切的發達國家建立貨幣互換協議。新興市場國家中僅巴西和墨西哥有機會與美國建立貨幣互換協議,聯儲局貨幣互換網絡的開放度、透明度和公平性,經常受到來自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質疑和批評。印度央行行長蘇巴拉奧曾稱,「我們請求與聯儲局簽署盧比與美元互換協議,但局方沒有給予正面回應,或許是因在美國看來,印度的金融市場並不重要。」
聯儲局去年3月啟動大手加息進程,至今共加息9次,累計加息475個基點。受此影響,去年以來經常賬戶持續逆差的新興經濟體如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黎巴嫩、緬甸和阿根廷等國家,已陸續爆發金融、債務和經濟危機。世界銀行分析指出,在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中,有58%已處於債務困境或很可能出現債務困境,且這種危險正向中等收入國家蔓延。
西方制裁打擊對美元信心 多國央行加速買黃金
據統計顯示,多國央行近月正以1967年以來最快的速度買入黃金,有市場人士認為,這表明一些國家渴望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亦體現各國央行開始不信任現有以美元為代表的國際貨幣結算體系。
購買額創23年來單季最高紀錄
世界黃金協會(WCG)去年11月估計,全球官方金融機構去年已合共購買673噸黃金,超出過去55年來任何年份。單在去年第三季,各國央行便購買近400噸黃金,是自2000年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單季購買潮,俄羅斯、中國、土耳其和卡塔爾均是主要買家。
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未有公布外匯儲備及黃金儲量數據,但多次表明將繼續減持美元及美債。據瑞士私人銀行寶盛的數據,俄央行已將其持有的美國國債,從2012年的逾1,500億美元(約1.17萬億港元)降至僅20億美元(約157億港元),同時增加逾1,350噸黃金儲備。
黃金市場BullionVault研究主管阿什表示,在美國及其盟友凍結俄羅斯的美元儲備後,各國央行轉向黃金,表明對地緣政治的不信任、懷疑和不確定。貴金屬貿易公司MKS PAMP金屬策略師希爾斯稱,西方國家實施的制裁和凍結資產等措施,促使其他國家提出疑問,「當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可隨時沒收資產時,我們是否應持有這麼多美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