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百花盛放,古人多以此營造好的氣氛,與春風有關的字詞文章也多是正面。圖為春天盛開的藍鈴花。 資料圖片

年少時,中文老師說:「春回大地,春風送暖,『春風』總給人和煦舒適的感覺 ,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凡與『春風』有關的成語,大多是語意正面的。」 打開成語詞典,查找一下與「春風」相關的成語,也大體能印證此說,例如「春風化雨」,「春風」——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五·貴德》;「化雨」——語本孟子《盡心上》。此成語比喻良師的熏陶和以循循善誘的態度培育學生。

又如「如沐春風」,出自宋·朱熹《依洛淵源錄·卷四》,因程顥的弟子朱光庭聽老師講課聽得着迷,回家後逢人便誇老師的講學精彩絕倫,後比喻受到高人指點,從中領受教益或感化 ,就像受春風吹拂一般。

「筆下春風」,則是形容繪畫、作文栩栩如生,就好像春風臨到筆底下,也比喻寫出使讀者受益的文字。

良辰美景配春風

翻開古詩,古人也常藉「春風」記錄良辰美景與愉悅心情,例子不勝枚舉。孟郊在46歲第三次上京赴考,終榜上有名登進士及第,旋即寫下《登科後》,內中名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足見其喜不自勝的歡快心情。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歷來為人所稱道,但沒「春風」之助,又何來一片新綠呢?

來到現代文學,不知是時局氛圍影響還是因個人命途坎坷,作者筆下的「春風」總帶着淡淡哀愁。郁達夫在1924年發表的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寫一位潦倒的窮書生,生活朝不保夕,最後被迫遷到上海的貧民窟,與任職煙廠工人的鄰居陳二妹相知、相惜,被二妹誤解,後來真相大白的經過,寫出當時代下層人民在不同工作崗位掙扎求存的真相。當中提及《春風沉醉的晚上》,乃因小說主人翁患有神經衰弱,每逢春夏之交發病,晚上都要到街上走,到了天明筋疲力竭才回家就寢。「春風」成了神經衰弱的誘因,自然難以令人產生正面的聯想。

至於老舍在1935年創作的《春風》,文中就更直白吐露心跡了,作者比較了山東青島與濟南的春天。說明「所謂春風,似乎應當溫柔,輕吻着柳枝,微微吹皺了水面,偷偷的傳送花香,同情的輕輕掀起禽鳥的羽毛。」然而世事無絕對,作者卻因此兩地春天的風整夜地颳,颳得門響窗戶動,使人只好不英雄地把頭埋在被子裏,卻不能和風去講理或吵架,令作者感到痛苦難擋。

原來,「春風」意象,在文人筆下可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時值暮春三月,不知「春風」對您來說又有何意義?

◆ 陳慰敏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