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與港鐵檢討的票價調整機制,首度引入「物業發展利潤指數」,港鐵物業發展利潤愈多,票價加幅愈低。社會上一直有聲音批評港鐵一方面靠車站上蓋的物業發展賺大錢,但票價「有加無減」。新機制最受關注的是將港鐵票價與物業發展利潤掛鈎,回應社會訴求。作為本港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港鐵既要考慮營運穩定和長遠發展,又要顧及市民的負擔能力,需要審慎平衡。新機制下票價調整幅度能否充分照顧市民,政府和港鐵應抱持開放態度、持續完善,盡力惠澤市民。

港鐵票價調整機制的舊方程式是「去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的一半,加上去年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的一半,再減去生產力因素0.6%」。新公式用「物業發展利潤指數」取代了舊的生產力因素,如果港鐵在物業發展賺取不足50億就減0.6%,50至100億就減0.7%,超過100億就減0.8%。意味着港鐵物業發展賺得越多,票價的加幅就會打折得越多。有立法會議員推算,如果減0.8%就意味着票價加幅打七五折。至於早幾年累積了2.85%的延後加幅,會扣減其中的1.2%,餘下1.65%再延遲至明年實施。政府以「利潤掛鈎、減輕負擔、回贈加碼」來形容新方案。

除了票價,安全亦是市民對港鐵的關注點之一。近年港鐵事故不少,市民認為應該加大懲罰力度促使港鐵改善服務。新機制將延誤事故的最高罰款由2,500萬元上調至4,000萬元,罰款的金額將以「感謝日」半價票價優惠的方式回饋市民。希望港鐵在新罰則下能下大力氣改善服務,將事故率減到最低。

鐵路運輸環保高效,但世界上大多數城市鐵路系統都沒法獲得足夠的票務收入來支付營運,需要依賴公共財政補貼。以紐約地鐵為例,每日平均客運量超過500萬人次,但長期入不敷支,要靠紐約州和市政府的專項稅收補貼。港鐵是少數可以不靠政府補貼而穩健運營的鐵路系統。近年受疫情影響,港鐵由2019年起,車務營運連續四年錄得虧損,去年更錄得47.33億元的大額虧損,靠租賃業務和賣樓收益入賬賺錢。隨着設備老化,多條線路都要更換信號系統和其他設備,同時要推進「北部都會區」的北環線等新項目的建設,確保港鐵財政穩健,以支付維修保養成本及支持長遠發展,十分重要。

本港剛剛走出疫情陰霾,提供相宜票價,減輕市民負擔,是港鐵應盡的社會責任。港鐵票價新機制有回應市民對物業發展利潤的關注,但0.6%至0.8%的減幅是否合理和足夠,社會有不同意見。政府和港鐵應多聽取社會聲音,檢討進一步完善票價調整機制的空間。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