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宋偉 大連報道)《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2)》近日在遼寧大連正式發布。該報告分為總量結構、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基礎研究經費專題四個部分,對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結構和用處等數據進行了梳理和解讀。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突破2.4萬億元,從總量上看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該報告同時指出,從研發投入強度方面來看,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位於G7中游位置,並進一步接近日本和德國水平。2020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4%,超越法國,落後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初步測算,2022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達30870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10.4%,自「十三五」以來已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國內各地區2000-2020年研發經費投入變化(受訪者供圖)

隨着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供給能力和潛在增長率的關鍵助力,超大型經濟體崛起過程中的研發經費治理問題已經成為國際國內社會關注的焦點。

從四大板塊研發經費投入情況來看,東部地區研發經費投入領先優勢明顯,近年來佔全國的研發經費投入比重在64%至68%區間波動;中部與西部地區所佔比重基本維持在15%和13%左右;而東北地區僅占4%。四大板塊呈現「東部2/3」,中部地區崛起的經費配置特徵。

中國境內上市企業分行業研發經費支出規模(受訪者供圖)

中國境內各行業上市企業研發經費規模和強度都顯著提高。《報告》顯示,相比於2018年,2020年企業數量最多的工業行業研發經費投入總額增加了1173.38億元,研發強度從2.12%提升至2.50%。企業數量最少的電信服務行業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從2018年的20.22億元大幅增長至226.40億元,研發強度也從0.67%提高至1.54%。

與往年報告不同的是,今年增加了基礎研究專題。2022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突破1951億。2019年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首次突破6%,但是基礎研究經費規模仍然不足美國的五分之一。與國際主要國家相比,法國、意大利和新加坡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均超過20%,英國和美國高於15%,日本和韓國高於10%,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強度明顯偏低。

中國與G7國家研發經費支出和強度比較(受訪者供圖)

該報告指出,整體而言,當前中國研發經費關鍵工作並非是規模的提升,而是內部結構的優化。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市場完善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經費配置呈現較大的差異。在此情境下,如何激發科技領軍企業參與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出題人」「答題人」和「閱捲人」作用,是保證長遠發展的關鍵。

《報告》由大連理工大學科技創新創業與產業轉型研究中心正式發布。自2019年以來,中心研究團隊已經相繼推出《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18版和2020版。作為遼寧省首批省級重點新型智庫,該中心主要依託於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