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火車首期節目在台灣分會場獻唱《娜魯灣情歌》。
◆胡德夫在日月潭邊唱《橄欖樹》。
◆「寶島季」常駐歌手嘉賓大合照。
◆華晨宇分享自己追星周杰倫的少年往事。
◆張信哲憶述學生時代曾與同學共同探討音樂。
◆那英唱《橄欖樹》 分享自己和台灣音樂圈的交流故事。
◆台灣歌手陳立農深情獻唱《曖昧》,演繹差一步圓滿的愛情。
◆楊宗緯重新演繹《鹿港小鎮》,找尋一代人成長的軌跡與文明。
◆時代少年團馬嘉祺演唱《你的樣子》,賦予時代金曲嶄新面貌。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去年和港樂共此時,今年和台灣音樂要促膝長談。作為一檔文化交流的音樂綜藝,上一季,在香港同步播出;今季,繼續在大陸、台灣、香港播出。可以說,《聲生不息》有大擔當:不僅用電視語言為大眾梳理了港樂、台灣音樂編年史。還以音樂為橋樑,突破了時空、地域的限制,讓三地民眾同回味那些經典旋律裏的時代感觸和社會情緒。

《聲生不息·寶島季》已於3月16日在芒果TV首播,3月18日於台灣中天亞洲台播出,4月1日登陸TVB。節目在開篇引言中,以時間為脈絡,拆解了台灣音樂一路至今的許多高光時刻。節目裏,一度自詡為「北京人」的王偉忠回到他的嘉義眷村,按老規矩,來一碗陽春麵。緊隨在後的幾個鏡頭,眷村裏的阿嬤們,一個自稱北京人,一個操着濃郁的河南口音 ……,台灣與大陸的血脈相連,只需要這幾個鏡頭,觀眾就都能心領神會。

鄉音落,歌聲起。動力火車用一曲《娜魯灣情歌》熱鬧開場,寬廣熱情的音域中,輔以台灣日月潭、台北101等地標景觀,又勾起了屏幕前多少人的「台灣記憶」。觀眾的情緒被正式點燃,而銀髮白衣紅圍巾的胡德夫在日月潭邊的分會場,指尖落在白色鋼琴鍵上,輕聲吟唱起「不要問我從哪裏來?」 正沉浸在胡德夫的遠方,畫面立即切到了大陸主會場,那英從時空隧道中降落到舞台, 用她的「那式」嘹亮,給「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做出了直抒胸臆的註解。節目串講人阿雅(柳翰雅)感慨:「透過音樂的交流,兩岸連在一塊兒」。音樂跨越時間,讓思念不斷。不少觀眾一邊聽歌也一邊津津樂道:1979年,22歲的齊豫把《橄欖樹》唱得如泣如訴,也不知唱出了當年海峽兩岸多少異鄉遊子的集體心緒。

那英憶深受台灣音樂影響

芒果TV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趁勢而來,張信哲、那英、楊宗緯、張韶涵、魏如萱、張傑、華晨宇、時代少年團馬嘉祺8位來自兩岸的常駐歌手,與艾怡良、陳粒、夏日入侵企畫、壞特、陳卓璇、陳立農6位特邀歌手,以及2位年代嘉賓胡德夫和動力火車,以20首組曲聯唱,用電視語言為觀眾導覽了一場從上世紀80年代前到本世紀10年代後的台灣音樂巡展。首期節目也在日月潭設分會場,王偉忠任金曲分享人、阿雅(柳翰雅)為串講人,以年代為線索給三地觀眾開啟一場寶島音樂的探索之旅。

「港樂季」帶來的社會反響,令「寶島季」更加有了文化交流的使命。本季捨棄了不少歌手真人騷互動畫面,把更多鏡頭留給那些帶着年代光環卻又有點久違或陌生的名字。

親身經歷了台灣「民歌運動」,最早在大陸開演唱會的第一代民歌歌手楊祖珺,當下的年輕人鮮有人能認出她,但她也曾創造過自己歌唱生涯的名場面:我唱什麼歌,下面都哭成一片。因為,唱歌和聽歌的人,我們的心都在一起。楊祖珺自認:「我們是很幸運能唱自己的歌的這一代。」也是在歌唱中,尋找出路的人。回看中,那是台灣流行音樂初始的「民歌運動」。年輕人在當時審美的壓抑下,有了唱自己的歌的本能衝動。

學生時代的張信哲趕上了台灣音樂校園民歌發展時期,也曾與幾個同學一起拿上結他,在吵吵鬧鬧中一起探討和音聲部的唱法。和張信哲一起領略過同時代台灣音樂風采的那英,則將台灣音樂作為自己青春記憶的代名詞。早已經是內地歌壇大姐大的那英,也曾一度頂着「蘇芮」的名號來為自己引流。回憶當年,那英自然要感嘆一句:「我們受台灣音樂影響特別深,它伴隨了我的青春」。

延續「港樂季」大合唱環節

台灣80後歌手艾怡良則後知後覺,當年很多同學做得最認真的功課就是背周杰倫的Rap。內地歌手華晨宇則自爆是周杰倫鐵粉,也曾在「杰倫中文網」簽到打卡,呼籲支持正版。台灣音樂不分年代地影響着不同年齡的兩岸觀眾,大家很難不感嘆一句:「我們都有差不多的青春記憶。」

延續「港樂季」賺人熱淚的大合唱環節,「寶島季」的首個大合唱曲目是《我的未來不是夢》。除了錄音棚內一眾歌手激情唱起,台灣27歲的外送員、60歲的油漆工也一併唱向未來。記者獲悉,在《聲生不息·寶島季》接下來的旅程中,歌手們將與不同年代的台灣金曲再造新火花,令每一次改編和傳唱能有其新意。

大時代有很多機遇,也有很多不確定性,聽歌的人想要在歌裏聽到生活的良方,就需要有好的創作、契合的歌手,也需要面向大眾的好舞台先行。而誓要為華語音樂做編年史梳理的《聲生不息》正有此擔當。正如年代嘉賓歌手胡德夫在節目裏感言:「我們會激盪出另外一個時代,船面會越來越寬,浪聲會越來越大,我們就是洶湧的海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