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二屆大灣區(黃埔)經濟峰會於3月16日-17日在廣州舉行,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發表《中國財政形勢:何去何從?》的主題演講,剖析當前我國財政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羅志恒表示,疫情三年,中國財政在抗擊疫情、兜底民生、促進科技創新、拉動基建穩定總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也出現了債務攀升以及部分地方政府財政運行困難等問題。他用一句話概括當前的全國財政形勢:收支緊平衡以及區縣風險上升。收支緊平衡主要體現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下行,同時土地出讓收入負增長。去年土地出讓收入比2021年減少了2萬億,這對地方財政的影響比較大。區縣風險的上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區縣的流動性支付風險上升,財政庫款保障係數下降;二是區縣重整風險上升,當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的利息支出超過10%,或者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中的利息支出超過10%就要實施財政重整。
2023年形勢如何?羅志恒指財政收入形勢會比去年好。一方面,中國經濟在持續恢復,奠定了稅基持續擴大的基礎。另外一個方面,去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緩稅形成了一個低基數,從基數角度有利於今年增速;此外,去年緩稅的7500億元在今年會集中入庫,這對今年的收入形勢也是一個好的積極作用。不過,支出是剛性的,所以財政緊平衡以及負重前行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和好轉。

至於對策,羅志恒總結為:以體制改革,促進開源節流。他列出了6個具體的舉措。
首先,要盡快穩定宏觀稅負水平,不能再降。現在減稅降費要從追求數量和規模,轉到效率和效果,推動稅制改革。比如,當前消費稅是中央稅,主要聚焦在三大稅目,包括汽車、煙、酒,未來完全有必要擴展到服務業,尤其是先擴張到高端酒店。同時,資源稅、環保稅也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這些對老百姓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有利於促進高質量發展,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
第二,要釐清政府與市場關係,界定政府職責與規模。如果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不釐清,中央對地方政府考核機制不釐清,地方政府債務永遠會不斷地出現。同時,對於人口流出的區縣,有的區縣人口已經非常稀少,這時候可以對區縣鄉進行合併,減少財政的供養機構和人員,減少支出責任。
第三,經濟社會風險往往通過財政手段化解,導致政府潛在支出責任增加,因此,經濟部門出台政策之前,要考慮到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影響,要做這樣的財政評估,避免風險外溢到財政。從全球財政史的角度可以看到,基本上出現一個情況是: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緊接着就會出現社會危機,社會危機之後就是財政危機,財政危機之後就是軍事危機。
第四,社保是財政支出的一個大項,接下來可以通過深化社保制度的改革,比如對國有資產的化轉,直接解決社保壓力,解決社保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擠壓。
第五,要對財政體制進行改革,將更多事權和支出責任放到中央和省級政府,減少地方政府尤其是區縣政府的支出責任和壓力。
最後,要強化財政與金融配合,避免在整個經濟調控的時候單一依賴財政的手段。比如,去年政策部門通過政策性金融工具,與財政配合,拉動了基建和中國經濟增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