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葉子之)由香港報業公會主辦的「2022年香港最佳新聞獎」昨日公布結果,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旗下3份報章共獲得15個獎項,包括5冠1亞3季6優異獎,獲獎總數量再次蟬聯全港報業集團之最。其中,香港文匯報首次奪得3個冠軍的佳績,包括最佳獨家新聞報道、最佳經濟新聞報道及最佳新人冠軍,於中文媒體位列第一,同時在最佳科學新聞報道獲亞軍及優異獎。大公報獲得1冠1季4優異獎,香港仔獲1冠2季1優異獎。
「2022年香港最佳新聞獎」共有12家報館提交共617份作品參賽,角逐報道組、寫作組、圖片組及設計組合共75個獎項,參賽作品經由52位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評選落實賽果及名次。香港大文集團旗下3份報章共獲得15個獎項。
「濫發針紙」揭抗疫漏洞 全城關注
香港文匯報憑《黑醫濫發針紙系列》獲得最佳獨家新聞報道冠軍。採寫報道的記者戴天晟表示,不齒黑心醫生疑罔顧專業操守,涉嫌向拒打針的「死硬派」濫發為期3個月、索價500元的俗稱「免針紙」。當時正值第五波疫情高峰,不少未接種疫苗的市民染疫,該醫生濫發醫學證明涉及誠信問題,有違專業守則,更對當時抗疫的措施造成負面影響。他藉此揭發違反醫德的醫生,警惕其他醫生要遵守職業操守,並讓政府及大眾知道抗疫的漏洞,好讓政府推出更完善的措施去堵塞這個漏洞。
「魔法建屋」予「三提」技術建議
最佳經濟新聞報道冠軍由《魔法建屋系列》獲得。採寫報道的記者黎梓田及殷考玲表示,住屋是香港最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就特首李家超在競選政綱中重點要解決房屋問題,提出「提速」、「提效」、「提量」的「三提」目標為重點,訪問建造業界在建造層面建言解決影響「三提」的痛點,提出「摩登建築法」。他們報道了現時市場已開始在建築施工過程中引入了AI(人工智能)技術,除了能加快建屋的速度,也能提升地盤工地安全。
「新人冠軍」從科研說好港故事
獲得最佳新人冠軍的鍾健文,其作品同時得到最佳科學新聞報道亞軍及優異獎,他表示,自己是傳媒新人,十分榮幸和感謝公司、上司和同事的教導、提攜和支持,得以在這個全新的跑道上探索和發揮潛質,為新聞業貢獻一己之力,記錄和說好香港故事。他其中一份得獎報道《抗疫科研女將》,探索在全球面臨世紀疫症之際,香港的女性科學家如何在科研和抗疫路上作出貢獻,展示她們絲毫不比男性遜色的付出和犧牲,為人類福祉奮鬥不息,並為新一代有志科研女性帶來啟示。
得獎者感言摘錄
戴天晟(最佳獨家新聞冠軍 )
新冠病毒是全世界的共同敵人,香港特區政府在抗疫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推出一系列防疫措施,為保障公眾健康安全、盡可能減少病毒傳播機會而設立「疫苗通行證」。然而,有黑心醫生完全違背醫生天職、濫發免針紙,彷彿在慫恿市民放棄接種疫苗。
記者在挖掘線索時,對這些醫生的黑心斂財行為大為震驚,而兩次現場調查的發現更令人鄙夷不屑。黑醫蔡淑梅不僅每周靠「賣」免針紙斂財數百萬,後續跟蹤調查竟發現其竟以「戴罪之身」復工,大言不慚抹黑政府之餘,更濫收醫藥費。在和排隊「買」免針紙的市民交談中,記者發現在如蔡淑梅這樣的一批黑醫的誤導下,不少市民亦形成了抗拒疫苗,甚至無視病毒威脅的心態。
種種現象帶來的諸多擔憂更加堅定了我們徹查黑幕、以正視聽的決心,通過本系列報道,政府迅速彌補了濫發免針紙的公眾安全漏洞,期望未來能繼續檢視對醫護職業操守的監管,這樣全港市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充足的保障。
黎梓田、殷考玲(最佳經濟新聞報道冠軍)
殷考玲:住屋一直是香港最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提出在土地及房屋供應做到「提速、提效、提量」,希望改善香港人亟須解決的住屋問題,我們希望從其他角度來探討加快房屋供應的方法。
當我們確定了從建築科技這個角度後,我們即分工走訪不同類型的建築公司及建築業的初創公司,探討香港有何新穎的建築技術加快建屋流程。在訪問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市場已開始在建築施工過程中引入了AI(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地盤工地安全之餘,亦加快建屋流程5倍至8倍。我們希望透過《魔法建屋系列》向讀者分析目前市場上最新的建屋技術,同時表達建築業界的目標一致,都是希望能以新技術加快建屋速度,盡快解決香港住屋問題。
黎梓田:住屋問題一直是港人最大的痛點,要真正解決房屋問題,除了敦促政府加快覓地、造地及精簡審批流程之外,加快建屋速度、縮短建屋時間也很關鍵。為此,我們邀請大型建築商及建築科技界人士,探索怎樣應用新科技、新技術來「提速、提量、提效」。為增加報道內容的趣味性,我們以各種例子、應用場景,介紹建築界應用的各種新科技、新技術,包括MIC、BIM、MIMEP、DfMA等等,在現代建築科技加持下,業界像玩「魔法」地把「房屋」變出來。
鍾健文(最佳新人冠軍、最佳科學新聞報道亞軍及優異獎)
作為傳媒新人,十分榮幸和感謝公司、上司和同事的教導、提攜和支持,讓我在這個全新的跑道上探索和發揮潛質,為新聞業貢獻一己之力,記錄和說好香港故事。
以生命影響生命一直是人世間最感動人的「事」和「情」,例如在有幸參與於本屆獲得兩項得獎科研系列報道中,「抗疫科研女將」系列在全球面臨世紀疫症之際,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出何謂巾幗不讓鬚眉。女性科學家在科研和抗疫路上所作出的貢獻絲毫不比男性遜色,付出和犧牲的甚至還更加多、更加大,但面對種種艱難挑戰仍然一往無前,即使在疫情下仍然能夠以自己的專業與病毒作戰,為人類福祉奮鬥不息。她們的故事同時啟發和鼓勵着千千萬萬有志投身科研的年輕女性,堅持理想,勇於追夢。
社會上還有太多人、情、事等待我們發掘,值得大家關注、理解和讚好。希望在未來仍然可以努力不懈、全力以赴,繼續透過新聞報道讓更多的生命影響更多的生命,繼續說好香港故事。
姜嘉軒(最佳科學新聞報道亞軍及優異獎)
我有幸參與本屆兩項得獎科研系列報道,其中在「破解世紀謎團」系列中,本組同事致力將困擾科學界數以百年計的艱深問題,以深入淺出方式呈現讀者眼前,再邀得多位本港知名科學家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發揮睿智,破解及進一步探索一個又一個世紀科學謎團,期望可讓更多市民認識本港不同類型的科學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