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蝶
香港藝術節的演出陸續登場了。當我聽《風采五十》編撰者黃月妙(Kitty)製作該書的故事時,還問了她一個問題︰半個世紀前的藝術節如何誕生?我問Kitty這個問題當然是因為我知道她做了很多關於藝術節的資料,可以給我詳盡的答案。她果然不負我所望,為我娓娓道來藝術節的誕生原因和情況。
相信大家都不會猜到哪個機構是藝術節的孕育者——英國海外航空(即英國航空公司的前身)。當時它的銷售推廣經理Charles Hardy想在香港舉辦一個國際性的藝術活動,藉以推廣香港的旅遊業。原來藝術節的出現竟是因為航空公司希望吸引遊客來港觀光,這亦解釋了為何藝術節總在農曆新年後舉辦。所謂一節淡三墟,香港在農曆新年假期後便踏入旅遊淡季,英航便藉着舉辦藝術節來推廣香港旅遊業。
當時,由身兼英航顧問和倫敦市藝術節藝術總監的Ian Hunter為香港藝術節撰寫計劃書。他曾經創辦如愛丁堡、巴斯、布萊頓等藝術節,被譽為「藝術節先生」。半年後,Hardy帶着計劃書來港尋求各界支持,英航經理David Creedy很快便為藝術節籌得45萬元。Hardy再到邵氏影城請邵逸夫捐贈25萬元。據說後者在與Hardy會面時打了一通電話,Hardy相信他是與馮秉芬爵士通電,接着邵逸夫便首肯捐獻。
1972年2月29日,香港藝術節協會成立,馮秉芬、邵逸夫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Hunter任藝術總監,被邀出席藝術節演出的藝術家名單都是由他建議。Hunter在英國居住,「遙控」藝術節的營運。香港旅遊協會負責向歐美澳日等國宣傳,英航提供機票資助,香港酒店業協會則致力為海外藝術家爭取酒店住宿優惠。當時藝術節並沒有公司地址,很多時候都是在馮秉芬位於歷山大廈的辦公室或香港旅遊協會內開會。
Kitty告訴我還有一批義務工作者幫忙推廣藝術節。「藝術節成立了一個專門接待海外藝術家的婦女委員會,成員包括蘭杜夫人倫美蘭、梁王培芳、趙世彭夫人等名媛。當時很多外國人都不知道香港這個城市,來亞洲旅行只會到日本,亦很少旅遊團會專程來港,有的只是順道來港短暫停留。這班太太熱情款待來港的藝術家,為他們舉辦酒會、遊船河,令藝術家們有賓至如歸之感。他們回國後,在告訴親友香港有趣的地方和讓他們認識香港獨特之處的同時,套用現在的話語,就是幫助香港在他們的老家說好香港故事。我覺得那時很有一種眾志成城的感覺,大家都各自以自己的網絡玉成美事。」
因此,藝術節的誕生是來自民間的倡議,也是從民間募集資金。Hunter建議藝術節參考愛丁堡的營運模式﹕由民間企業(商界贊助)、觀眾(票房收益)和政府資助組成三角關係,並強調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可是,政府最初表示要觀察藝術節營運數年才考慮長遠資助。不過,港督麥理浩是藝術愛好者,多次安排午餐會或酒會接待藝術家,政府新聞處亦提供支援工作。
「告訴你一項藝術節的趣事︰當時藝術節在向銀行借貸融資時找來一些大企業和富商當擔保人;而當藝術節入不敷支時,擔保人亦要掏腰包捐資。藝術節首數年由二三十間英資大企業捐款,而馮秉芬、邵逸夫和香港旅遊協會時任總幹事潘恩亦運用他們的網絡為藝術節借貸,反映民間組織在培育藝術節上扮演重要角色。」
謝謝Kitty又為我上了一課香港藝術節的歷史和行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