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醫院塌假天花砸壞影印機 醫管局:若有違規或向監管機構匯報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香港公立醫院一再有儀器及設施掉落或塌倒,昨日凌晨約3時葵涌醫院發生假天花連同石屎剝落,毀壞電腦、影印機等設施。醫管局表示,跌落的最大一塊石屎長達30厘米,當時沒有病人,無人因事件受傷,隔壁另一間房的天花亦有石屎不穩妥而停用。局方就事故致歉,並透露上周被揭跌石屎的青山醫院,與葵涌醫院同屬承辦商富士達建築及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樓宇勘察,該公司更承辦7個醫院聯網共43間公院工程。接連發生事故,局方對該承辦商表現不滿,若再發現該公司表現欠佳,甚至有違規,不排除向監管機構匯報。

昨日有人在社交網站上傳相片,披露葵涌醫院深夜發生冧天花事故,一部影印機被壓毀。至昨午,醫管局舉行記者會交代事件。
鄰房有風險 病人要轉移
葵涌醫院行政總監阮家興表示,昨日凌晨3時許,位於葵涌醫院L座一樓精神治療科病房傳出巨響,發現診症室內有假天花連石屎一併剝落,最大的碎片面積約30厘米乘30厘米,涉及範圍約1.5米乘1.5米,工作人員已即時封鎖現場。因涉事房間附近的病房有同樣風險,有關病人亦獲轉移。病人昨早活動受到一定影響,院方已主動聯絡病人家屬,目前可如常探病。


阮家興表示,事故所在樓宇於1981年落成,不屬於正在進行重建工程的範圍,院方會直接跟進事件,盡快找出原因,並將風險減至最低。醫管局指,葵涌醫院最近一次樓宇檢查是前年。
高拔陞:須確保病人員工安全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就事件道歉,指醫管局對醫院設施安全負有最終責任,表示非常關注近日一系列院內事故,會採取一切可行措施確保病人、職員及公眾安全。
據了解,近期被揭發跌石屎的青山醫院,與葵涌醫院均由富士達建築及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樓宇勘察。醫管局策略發展總監程偉權表示,該公司共負責7個聯網共43間醫院的勘察工作,其合約期將於今年11月屆滿,已將是次事件記錄在該公司的表現報告中,會作為日後競標其他工程的參考,「會加強督導,包括我們自己本身駐場的設施管理同事,亦有其他屋宇保養測量師幫助一起監察這間公司的勘察工作。若再有發現這公司表現不符理想,甚至有違規情況,不排除向監管機構匯報。」
去年屯院廁所假天花掉落
另外,屯門醫院昨日承認,該院放射治療大樓地下低層一個男洗手間,去年5月底有部分假天花掉落。事件中沒有病人或職員受傷。院方隨即派人檢查,發現部分假天花支架老化,引致鬆脫而導致事件,不涉及樓宇結構安全,已即時安排維修。維修工作已於翌月完成,而老化天花支架已經更換。
未來一個月醫管局會對轄下所有醫院的高風險設施進行檢查,務求找出隱患,包括安裝手術燈等懸掛設施、曾發生滲水、人流多、放置大型震盪機器附近、曾有批盪剝落等情況的地方。醫管局亦成立「檢視醫療儀器及設施保養維修事宜委員會」,改善醫院維修保養的管理工作,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委員會由醫管局大會成員溫文儀擔任主席,成員包括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建築署前署長林余家慧等,期望三個月內提交報告。
對於醫管局的通報機制,高拔陞表示,局方秉承公開透明原則,鼓勵同事發現異常情況後立即匯報,至於向公眾匯報方面是否須要改善,則有待委員會為醫管局對內及對外的溝通工作進行檢討。
涉事承辦商富士達公司昨日回覆表示,對事件極為關注,得悉醫管局成立檢討委員會跟進事件,將盡力提供協助。
專家:滲水或致鋼筋膨脹「撐爆」石屎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對於公立醫院接連發生石屎剝落事件,香港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何鉅業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葵涌醫院冧石屎真正原因有待調查,但相信主要由於樓宇老化、隱蔽位置未能有效監察引致,「滲水未必就引致石屎剝落,但長期滲水有可能導致鋼筋生銹、膨脹,就會破壞石屎結構,導致局部剝落。」他指本港醫院老化,不少樓齡高達40年至60年,醫管局有必要為超過20年樓齡的建築物加強監察,如使用攝像頭監察有否異常。
何鉅業解釋,檢查樓宇時,除了肉眼觀察有無粉塵掉落、有無裂痕、鐵錘敲擊下有無鬆脫等,若發現不尋常,就需進一步用專門儀器掃描石屎深處情況。但葵涌醫院今次石屎剝落地方藏在假天花內,是難以在日常維修中檢查到的部位,加上醫院24小時運作,可能也難以對所有隱蔽位置進行詳細、全面的檢查。
倡加強監察隱蔽位置
他指石屎安全期是50年,但不同環境,安全性會有參差,一些較潮濕、有腐蝕性物質的環境下,局部石屎有可能二三十年後就出現老化,鬆脫。為預防這種情況,應在一些較難檢查到的死角、例如假天花內加強監察,例如用攝像頭監察有無粉塵掉落等異常情況。
對於香港屢屢出現石屎剝落傷人毀物情況,他認為市民對舊樓的維護、監察不夠重視,「其實石屎剝落前有很多跡象,當發現有表面粉塵剝落、出現裂痕等,就應立即找工程公司檢查。」
病人團體倡抽查承辦商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醫院頻出安全事故,坊間對醫管局管理能力感到憂慮。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近期發生的兩次病房冧天花、一次冧手術燈及屯門醫院廁所冧天花事件,反映醫管局對監督承辦商及與公眾溝通也有不足處,建議局方對承辦商工作進行不定期隨機檢查,並制定指引,在合理時間範圍內向公眾匯報意外事故。
彭鴻昌指,早前手術燈掉落或與供應商問題有關,今次冧天花事件可能與承辦商勘察未能盡責有關,但醫管局放手外判的做法也值得檢討。「把工作外判給承辦商,是希望節省人手,但判出去難道就可以不再理?如果完全不信任供應商,每項工作都逐一驗收,這也不現實,醫管局可否在兩者之間找一個平衡,比如在無預告的情況下抽查一些項目,給承辦商形成壓力。」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昨日表示,冧天花的同類意外已非單一事件,公眾對醫管局的信心勢必打折扣,相信要一段時間才可彌補。他認為,醫院大樓即使樓齡高,若保養得宜,也具有基本安全性,但前提是各項檢查環節要做得透徹,並要保存適當紀錄,以便日後跟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