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日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於約5%,不少分析均認為有關目標相對保守,料旨在管理各界預期。國際大行普遍相對樂觀,大多認為今年中國GDP增幅有望高於官方目標,而受惠近期經濟復甦情況好過預期,不少大行更上調今明兩年內地GDP增長預測,其中最「牛」預測料增長可達5.6%。同時亦有解讀認為,內地未來政策將繼續聚焦高質量發展,而非大規模刺激經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於約5%,並強調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昨認為,內地經濟重啟速度將較預期快,加上房地產銷售觸底反彈早過預期,而且海外經濟增長亦比該行預期更有韌性,國內政策亦有望加碼支持,故將今明兩年內地經濟增長預測,由原本的4.9%及4.8%分別大幅上調至5.4%及5.2%。

年內或再降準 料不會減MLF

瑞銀並預期,人民銀行今年將更多利用再貸款及其他貨幣工具確保流動性充裕,年內或再降準1次,但不會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或逆回購利率,相信貨幣政策短期將不會正常化,並預期今年信貸增長或反彈至10%,其中房地產政策放鬆有望推動相關信貸企穩改善,同時消費信貸亦有望溫和復甦。

定較低目標留更大增長空間

滙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晶亦認為,內地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在約5%,略低於該行料「達5%以上」的預期。她認為當局定下較保守的目標,主要為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預留更大空間,而政府將今年財政赤字率擬為3%,並將繼續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以及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

着眼促消費產業升級引外資

滙豐早前亦將內地今年GDP增長預測上調至5.6%,是大行之中看法最為樂觀的一批。不過該行亦提醒,在持續的通脹壓力和全球貨幣環境收緊情況下,今年全球需求將繼續放緩,意味着出口面臨的壓力將維持一段時間。但今年內地仍以穩增長為重點,料將較去年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並着眼於推動消費復甦、產業升級、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以及緩解住房和地方政府債務的金融風險等。

摩通資產管理全球市場策略師朱超平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報告也重點提到了對私營企業信心和消費者信心的支持上。隨着有效措施的到位,預計會看到更加平衡的增長,這將為2023年以後更可持續的增長道路奠定基礎。

就投資啟示方面,朱超平則認為,內地今年會繼續以投資關鍵基建項目作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劑,尤其重視可助工業升級的項目。他亦提到,中資股近月已有明顯反彈,但2月股市表現轉弱,反映投資者信心尚未大幅恢復,不過他對中資股看法正面,主因大部分行業增長前景強勁,加上政府仍有空間推出政策刺激經濟,並繼續看好具長期主題概念的行業可跑贏大市,包括技術自主、綠色發展和消費升級概念。

科技ESG領域投資值得留意

ING銀行大中華經濟師彭藹嬈亦指出,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科技和ESG對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性,認為科技和ESG領域的投資也值得留意,預期行業增長速度會較快。不過她也提醒,由於政府向上述行業提供的支持持續超過3年,或有機會導致行業過熱。並提到以往例子,包括太陽能發電板及房地產,在得到政府支持後高速增長,但在幾年後出現問題。

雖然不少大行均相對看好內地今年經濟復甦情況,不過野村發表的報告則提醒,今年中國經濟仍將面臨多重「逆風」,警告不要對今年的復甦步伐過於樂觀。野村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在報告中亦提到,政府工作報告未有提及大型刺激經濟措施,相信是考慮到換屆問題,預期擴大消費的具體政策未來或由地方政府出台。

大行解讀中國GDP增長目標

外媒:中國疫後經濟強勁反彈

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前日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內容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報道及高度關注。關於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政府工作報告目標是增長5%,這個數字背後的意義成為各個媒體的關注核心。

《紐約時報》評價,「中國在全球不確定中,設定了謹慎的增長目標」,並引用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的觀點,指「經濟復甦是未來一年中國經濟與金融政策的底色。」《紐時》認為,過去一年中國交出的成績單「比許多經濟學家預料的還要出色」,儘管剛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但經濟已經呈現出強勁反彈。

報道引述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由今年1月份的50.1%飆升至2月的52.6%,實現十數年以來最大幅度增長。這不僅是中國經濟復甦的信號,也是「今年全球經濟前景的積極預兆」。

自力更生 打破美國科技封鎖

路透社報道,中國經濟規劃的目標是「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並使更多人成為中等收入群體」,政府工作報告有「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表述。彭博社表示,在中美「芯片戰」的背景下,這體現了中國破局美國科技封鎖、「實現技術領域自力更生」的決心。

消費續增長 利好對華出口商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引述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亞非學院代理院長馬斯洛夫表示,中國的消費將繼續增長,這對包括俄食品出口商在內的對華出口商來說是一個好兆頭。

另一個受各地媒體的關注點,是中國的國防支出預算。財政部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布的政府預算草案報告顯示,今年國防支出預算同比增長7.2%。新加坡亞洲新聞台指出,即便中國有着世界第二大國防支出,仍然不到美國的28%。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認為,儘管當前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但中國的國防開支增長遠低於周邊部分國家的「兩位數增長」。

「兩會」盡顯政經機遇 聚焦世界目光

世界目光聚焦中國兩會。據美國亞洲協會網站報道,隨着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國際社會都在尋找中國政治經濟未來發展的「線索」。

報道稱,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這是了解中國今年和未來數年工作重點及規劃的一個重要機會。分析人士認為,隨着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擴大國內消費對加速經濟復甦至關重要。中國政府希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更具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經濟增長。

據德國之聲電台網站報道,國際社會都在關心兩會期間中國推出的促進經濟增長措施。報道引述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中國政府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放在優先位置,重視住房、新能源汽車、養老、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領域發展。中國將繼續出台相關政策,支持居民就業、增加家庭收入,破除阻礙消費復甦的因素。

各方唱好內地經濟 港股跌轉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章蘿蘭)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為5%,較投資界普遍預期來得保守,港股及A股早段因而向下,不過,其後官媒、外資投行及發改委齊齊唱好下,A股跌幅收窄,港股亦由跌轉升。分析師普遍解讀,內地提出較保守的增長目標,相信是中央管理各界預期,未來政策繼續集中確保高質量發展,而非大規模刺激經濟,以提防經濟過熱。恒指全日倒升35點,收報20,603點,成交1,092億元,當中「北水」大舉流入22.7億元。

港股昨由跌轉升,「北水」大舉流入,大市成交1,092億元。 中通社

彭博研究料中國GDP增長5.8%

彭博經濟研究指出,中國定下溫和的經濟增長目標,相信是表明政府希望避免對經濟過度刺激、累積太多債務的意願。彭博預計,受疫情過後的反彈以及較低的比較基數驅動,加上退出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後能量的釋放以及預算支持很可能高於目標水平,預計中國今年實際經濟增長率將達5.8%。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也有挑戰。彭博的早期指標顯示,在調整防疫措施後,中國經濟正在強勁反彈,但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依然疲軟,房地產市場也還沒有企穩。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也表示,GDP增長5%左右是一個比較審慎、務實又留有餘地的目標,在不發生意外風險的情況下,實現這一水平甚至略高的增速是大概率事件。他還指出,今年有望成為房地產市場實現軟着陸的轉折之年,但中國不會再通過房地產大幅拉動經濟增長。

因全國兩會持續釋放利好,周一A股板塊、個股行情活躍。A股三大指數則漲跌互現。滬綜指全天弱勢震盪,收報3,322點跌0.19%;深成指收報11,842點跌0.08%;創業板指收報2,431點漲0.38%。兩市共成交9,509億元(人民幣,下同),北向資金淨買入0.76億元,為連續第4日淨買入。

中金:關注受惠經濟修復板塊

中金公司分析師王漢鋒在研報中指,兩會繼續傳遞穩增長、促改革信號,政府工作報告設定5%的GDP增長目標,並且明確了新增就業1,200萬人,增長目標和工作方向的明確有利於維穩市場信心,未來數日仍需繼續關注各部委對相應2023年工作重點任務的表述、以及相關的政策和改革。建議投資者短期繼續關注經濟修復主線,如泛消費板塊。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昨日光伏設備以近3%的升幅領漲兩市,風電設備跟漲。工信部部長金壯龍日前表示,今年將新建開通5G基站60萬個,並全面推進6G研發,6G概念板塊整體飆5%,中國衛通等多股漲停,中國移動一度漲超7%。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今年消費能夠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旅遊酒店漲超2%,食品飲料、商業百貨等板塊升幅接近1%。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