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兩會報道)2023年中國經濟疫後復甦,激活消費是重中之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6日在北京表示,今年消費能夠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有關部門將制定出台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政策文件,以務實有效的政策舉措,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李春臨當日出席國新辦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時指出,今年開年以來消費加速恢復,當前一些制約中國消費釋放的不確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隨着消費潛力快速釋放,上半年消費領域主要指標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展望全年,消費能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更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四方面工作促進消費

「政策工具箱裏有很多政策工具來應對制約消費的不利因素。」李春臨重點提及今年促進消費的四方面工作,包括多措並舉推動消費平穩增長、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新增長點。

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李春臨透露,今年將制定出台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政策文件,圍繞穩定大宗消費、提升服務消費、拓展農村消費、營造放心消費環境等方面出台務實有效的政策舉措,釋放居民消費潛力。與此同時,創新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全鏈條良性循環促進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工作,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證今年促消費措施落實,在全年GDP5%左右的增速中讓消費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擬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800億元

在穩投資方面,提請全國人大審查的計劃報告提出,今年擬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8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並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集中力量辦好國家層面的大事、難事、急事。積極組織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準備工作,督促地方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和項目開工建設。在目前交通、能源、農林水利、社會事業、市政和產業園區、新型基礎設施等投向領域的基礎上,積極研究進一步擴大專項債券投向領域。

GDP增長目標5%左右符經濟運行走勢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GDP預期增長目標為5%左右。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在發布會上對此表示,這一目標符合經濟運行走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有利於引導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各地區發展信心和勁頭很足,據發改委統計,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7個省份經濟增速預期目標高於全國,其中有23個省份為5.5%或以上,各地的發展信心、採取的務實舉措,為全國實現5%左右的目標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楊蔭凱表示,將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開放。圖為3月3日在深圳舉辦的九州汽車生態博覽會的房車展區。中新社

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製造業等領域

今年吸引外資方面亦有部署。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楊蔭凱表示,將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開放;繼續清理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限制,保障外資企業平等適用各項政策。同時,落實已出台各項政策,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和中西部、東北地區;做好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更好發揮國家重大外資項目示範作用,推動地方健全機制,上下聯動,提供全流程服務,組織開展國際產業投資合作系列活動,為跨國公司投資和地方招商引資搭建平台。

楊蔭凱說,中國向來是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行動派」,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鼓勵外資深耕中國市場,歡迎全球投資者來華投資興業。

回應中美經濟總量差距擴大:美高通脹大幅拉高名義GDP

據中通社報道,近日,有分析認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高於美國,但美國經濟增量大於中國,中美經濟總量差距在擴大。對此,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6日在北京釋疑並提醒,美國的高通脹大幅拉高了名義GDP規模。

趙辰昕指出,去年中國經濟增長3%,美國經濟增長2.1%,一些主要經濟體有增長1.9%的、有不到1%的,這個增速是用不變價計算的,能夠相對客觀、相對準確地反映一個經濟體的增長。

至於中美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比較,各國在做GDP總量核算時,用的都是本幣現價計算的名義GDP,物價因素會在名義GDP規模核算中產生重要影響。

趙辰昕表示,去年美國高通脹,CPI、PPI同比分別增長8%、16.5%,而中國去年物價非常平穩,CPI、PPI分別上漲2%、4.1%。美國的高通脹大幅拉高了名義GDP規模,當然生活在高通脹水平之下,老百姓到底有沒有獲得感,相信本國的居民最有體會。GDP總量比較,還要將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GDP規模折算成美元計價,匯率在其中也會產生重要影響。為遏制國內高通脹,美聯儲2022年全年加息7次共4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達到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元利率升高造成其他貨幣兌美元被動貶值,人民幣匯率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在做GDP總量規模折算的時候又產生一定幅度的縮減。

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增百萬人顯示穩就業信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的預期目標,為歷年來最高。此前兩年和疫情前的2019年,這一目標均為1,100萬人以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6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的目標比2022年多了100萬,充分反映了對穩就業的信心和決心。

青年求職者在與招聘人員交談。中新社

就業形勢將穩定向好

李春臨說,今年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高校畢業生人數和城鎮就業需求均創新高,就業擴容提質依然面臨一些壓力和挑戰。但更要看到,隨着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各項政策舉措持續發力顯效,企業等經營主體恢復發展,帶動用工需求擴大、就業崗位增加,就業形勢將穩定向好。

國家發改委在計劃報告中解釋稱,這一目標制定主要考慮到2023年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規模仍然較大,其中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實現1,200萬人左右的城鎮新增就業,是穩就業的基本要求。

擴大高校畢業生市場化就業水平

李春臨還提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針對青年尤其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將着力擴大高校畢業生市場化就業水平,通過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拓展市場化就業空間,開發更多知識型技術型崗位,讓高校畢業生和有一定技術專長的青年人穩定就業。

着力釋放青年創新創業活力

同時加大力度、健全機制,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精準高效的不斷線就業服務,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另外,還要着力釋放青年創新創業活力,充分發揮雙創示範基地引領和服務作用,促進創業資源開放共享;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引導有創業意願和創業能力的大學生返鄉入鄉創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鼓勵青年群體依託平台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