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關於如何深化對港澳台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全國政協委員莫華倫今年兩會帶來的提案中表示,應培育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兩岸四地文化交流活動的感召力影響力。他建議,以音樂為紐帶,加強兩地青少年交流,使之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莫華倫表示,近年來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有所發展,但還是沒能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生產出大量具有國際效應的優秀文化產品。
記者獲悉,莫華倫曾先後在香港、澳門,國外等歌劇院舉辦音樂會。2019年國慶期間,中國三高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音樂會,現場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我愛你 中國》、《萬里長城永不倒》等經典曲目。
「當唱到《我和我的祖國》時,全場觀眾起立,高聲合唱,大家情緒激昂,有的觀眾甚至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他回憶稱,「今年2月15日,我在巴黎佳沃音樂廳舉辦音樂會,返場演出時,用中文演唱《我和我的祖國》時大家齊聲合唱,出現了古典音樂會罕見的場面。」
作為港澳政協委員,他曾多次實地考察了港澳台地區文化發展狀況。因此他認為,深化兩岸四地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有利於維繫祖國內地與香港、澳門、台灣同胞感情,增強港澳台同胞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增進港澳台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有利於促進兩岸四地文化溝通與借鑒,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創造活力,共同提升中華優秀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力影響力競爭力;有利於深化祖國內地與港澳台各領域交流合作,爭取港澳台民心民意,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好、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他認為,當前,深化對港澳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有諸多有利條件:尤其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文化交流交融日趨深入,文化認同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港澳台同胞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不斷增強,人文交流日益頻繁,中華傳統文化在港澳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比重和影響力不斷上升。
他同時指出當前文化藝術交流面臨的問題稱,一是規模不足,二是品牌缺失,三是機制陳舊,四是資金匱乏。就此他給出四點建議。
他認為,首先要搭建平台,打造多地藝術交合作,輸出更多優秀的中華文化產品。「大灣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沃土,有助於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建議搭建系列交流平台,創作更多中國故事、中國題材、中國創作,再融入中國音樂的元素的歌劇。」他說,「通過線上線上的模式播出,加深多地的合作交流,提升歸屬感及國民身份認同感,同時通過利用香港作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窗口,讓更多優秀的中國文化作品通過香港在全世界展示,讓香港更好激發 『文化活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他指出,其次要培育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兩岸四地文化交流活動的感召力影響力。適應港澳台地區民眾的欣賞習慣和文化需求,培育一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對港澳台民眾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知名品牌。比如「大師班」、「中國三高」等品牌,通過整體謀劃、精心設計、持續開展,讓港澳台民眾更深層次地接觸和了解中華文化。
「第三要加強文化交流,助推藝術成果的轉化。」他說,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讓香港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頭堡。
「音樂的力量很大,能團結凝聚人心,是必不可少的載體。」因此,他建議以音樂為紐帶,加強兩地青少年交流,使之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依託重點項目,為粵港澳三地的文化藝術交流項目提供專門場地,助力香港優秀文化作品在內地進行展示,並推動藝術成果的轉化。
他指出,最後應當增強港澳台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可以積極開展兩岸四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引導青少年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多採用文化藝術、音樂舞蹈等形式,幫助青少年在喜聞樂見中了解祖國歷史文化;加大對港澳台文藝人才培養,為深化文化交流提供人才支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