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大明星林青霞曾經是個傳奇,至少有20年的時間,香港、台灣兩地媒體的娛樂新聞都圍着她轉,但風華正茂的青霞流露的更多是憂鬱和游離的眼神。婚後的青霞「洗盡鉛華」,連名人派對之類的社交場合,都不見她的蹤影。

但沉澱十年之後,她終以另一個身份站在大眾面前,那就是書籍處女作《窗裏窗外》作者;去年更「雙喜臨門」,先憑第三本書《鏡前鏡後》獲第十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推薦獎,再獲香港大學頒授社會科學名譽博士銜,表彰她「在藝術文化上有重大貢獻」。她在興奮之餘尚清醒,謙說︰「沒有才華,唯有埋頭苦幹才能將勤補拙。」

月前,港大文學院及其比較文學系「乘勝追擊」,合辦了「煮字人生:林青霞、黃心村二人談」講座。這是針對學生的「大課」,有部分校友獲邀出席。不設現場提問,少了直接互動環節,工作人員讀出來的紙條提問不痛不癢,氣氛沒想像中熱烈,但信息量不少。

青霞和港大文學院早有淵源,1998年,她和張國榮曾到此跟學生分享拍攝電影《東邪西毒》(編者按:電影1994年上映)的經驗。她坦言,那次講座反應熱烈多了。當時的青霞雖然婚後息影,但人們對初當媽媽的青霞復出仍抱希望;張國榮更是名副其實的「萬人迷」,復出的他人氣正旺。

這部王家衛電影,8位主要演員,粒粒皆星,除了張國榮和林青霞外,還有梁家輝、梁朝偉、劉嘉玲,楊采妮、張學友、張曼玉,那是港產片或香港流行文化的「最後風光」。但時不我與,時代變了,人更變了,轉眼之間,張國榮已走了20年,今年正好是各方準備大搞紀念活動的年頭。

青霞在講座中分享了22年從影經驗,現場液晶大屏幕展示了她多年來的經典角色照片,讓人再次欣賞到她昔日綽約而颯爽的銀幕英姿。青霞雖是「大美人」,共拍了百部電影,但原來,走出台灣文藝片到香港發展,卻以反串男生的角色最受港人留意。

她自嘲說,自己1972年拍處女作《窗外》入行,18年後,才憑《滾滾紅塵》飾演女作家沈韶華一角贏得金馬獎影后:自己2004年開始在報章寫作,至今也18年,終於拿了獎。可見,表面風光的大明星背後付出不少。

從「鏡前」退到「鏡後」,青霞正以文字譜寫另一段人生篇章。她在講座中透露,經常看書、寫作至通宵。同台的黃心村也說,不時在清晨接到青霞的電話,興奮地分享閱讀中的「新發現」;兩人行山郊遊,青霞也不自覺地把話題拉到嚴肅的文學話題。歲月如梭,演藝風光漸退,但在另一條路上,青霞或會編造另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