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黃寶儀 東莞報道)「久別之後踏上這片熱土,非常激動!」23日到25日,香港傳媒高層人士大灣區參訪團在廣東進行考察。此次參訪團規格高,由香港中聯辦組織,成員由本港18家主流媒體高層組成,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擔任顧問。在行程最後一站,擔任參訪團團長的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編輯兼大公報社長、文匯報社長李大宏接受香港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這次參訪團來到廣東,親身感受到廣東上下「聚焦新發展 激發新動能」的新氣象,發現和發掘到大灣區建設的很多新機遇,大家都倍受鼓舞,也感慨萬分,深感「時不我待,我們一定要急起直追,把過去三年因為疫情耽誤的時間奪回來」。

25日上午,參訪團來到深圳河套合作區參觀。透過玻璃幕牆,參訪團成員看到緩緩流過香港和深圳之間的深圳河。河畔一側布滿農田的是香港新界,另一側是高樓林立的深圳河套片區,一河兩岸的景色差異給觀者帶來奇特的錯位感。有參訪團成員忍不住感慨,廣東高質量發展不斷在加速,香港也應該趕緊動起來。

李大宏表示,參訪團此行親身感受到廣東的新氣象,發現和發掘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很多新機遇。(大公文匯記者黃洋港 攝)

對內地飛速發展感到意外又驚喜

「在河套看到深圳高樓大廈和香港魚塘濕地的強烈對比,給我很大的衝擊。環境保護當然重要,但目前是香港已經對自己太多制約,反而影響了發展。」參訪團成員、《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表示,廣東提出「再造一個新廣東」,各方面大項目、措施都「嘭嘭聲上」,香港應該要急起直追。「香港過去是討論太多、行動太少,思考太多、遠見太少。」他認為:「目前香港的速度還是太慢了。我覺得香港的心態有一些故步自封、自我感覺良好。香港如果能與廣東同步發展,會有很大空間。」

對灣區內地的飛速發展感到意外又驚喜,是不少參訪團成員的共同感受。參訪團成員、《香港經濟日報》總編輯曾世明表示,這次參觀比亞迪看到企業擁有很多技術專利,是很直觀的體驗。「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內地發展非常迅速,而很多香港市民過去三年都沒有來過內地,應該親身過來感受一下,這個跟看媒體報道是不一樣的。」

參訪團成員、香港商業電台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監張秀雲更直言,以前自己對東莞的印象就是遍地加工廠,想不到東莞都有散裂中子源這樣的高科技,感覺大灣區內地各個城市都在科創方面不斷發力,「內地在發展方面的決心值得香港借鑒,目標確定之後就各界一起努力,香港為什麼發展速度慢了,就是因為有太多不同的聲音。」

當然,看到存在差距,更看到希望和信心。張秀雲認為,香港具有「一國兩制」、國際視野的獨特優勢,如何用好香港人才、資源、國際化的優勢去進行創造很重要。此外,香港還可以發揮聯通海內外的橋樑作用,將科研成果帶出去、引進來。大灣區各地確定各自定位,加強分工合作就一起能把事情做好。

粵港優勢互補定能創更大奇跡

李大宏對此也表示認同。他說,曾經,香港人在獅子山下創造了香港奇跡,改革開放之後深圳人又在蓮花山下創造了深圳奇跡。如今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之下,粵港兩地緊密合作,優勢互補,一定能夠創造出新的更大奇跡。

李大宏表示,人文灣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篇章。媒體人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發揮各自優勢,搭建更多平台,採集和發布對港澳年輕人在灣區內地各城市創業、就業、學業有用的信息,講述他們創業發展的成功故事和奮鬥精神,凝聚社會各界對加快大灣區建設的共識和信心,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讓大灣區的發展速度更快一點,質量更高一些。

冀有機會與同行到訪內地其他城市

作為參訪團團長,李大宏對香港中聯辦為此次港媒高層廣東行活動所做的大量周密細緻的工作表示感謝,也向廣東省領導,以及廣州、深圳、東莞三市的領導和有關企業、項目負責人,為參訪團行程所做的精心安排致以誠摯謝意。

他說,這次參訪活動行程很順利很圓滿。而這只是一個開端,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與同行們一起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再走一走,更期待到祖國內地的其他省市多看一看。香港傳媒人將利用好香港對外傳播的獨特優勢,向內地、香港乃至海外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和廣東故事。

日前在中聯辦春茗活動上,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邀請香港傳媒「多到內地走一走、看一看」,希望大家踴躍參團訪粵。2月23日,由18家香港傳媒高層人士組成的參訪團從香港出發開始三天行程,先後到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參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會見參訪團時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動實踐,為三地媒體新聞宣傳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素材、更為廣闊的舞台。希望香港傳媒界的朋友繼續關心關注廣東發展,多提寶貴意見建議,大力宣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部署和工作進展,真實反映大灣區給三地群眾特別是年輕人創新創業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同時積極面向國際社會加強宣介推廣,以全面、真實、立體的報道,向世界展示大灣區良好形象和發展前景。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擔任參訪團顧問,出席了黃坤明書記會見活動,並參加與廣州、深圳等市主要領導會談等參訪活動。她表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香港與廣東始終密切協同、彼此成就,此行讓大家親身感受到了當前廣東熱氣騰騰的發展場面。期待以此次訪問為契機,進一步增進粵港傳媒界相互了解,推動兩地媒體交流實現雙向奔赴、加速升溫,合力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更好促進香港各界搶抓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特稿:掛滿多國證書 5米專利牆引讚嘆

(記者 盧靜怡、黃寶儀、李望賢 深圳報道)25日,香港傳媒高層人士大灣區參訪團來到深圳比亞迪考察。對於剛剛榮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這一國產汽車品牌,參訪團成員對其技術創新經驗深感興趣。走進比亞迪展廳內,一面5米多高、證書擺得密密麻麻的專利牆引來參訪團成員的陣陣讚嘆。這面專利牆上所掛的專利證書來自不同國家,除了中文外,還有日文、韓文、英文、法文等多種文字,足以體現比亞迪全面推行「技術為王 創新為本」的發展戰略。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是從比亞迪3萬多件專利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據了解,截至2021年4月,比亞迪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約3.2萬項、授權專利約2.1萬項。

比亞迪展廳內,一面5米多高、掛滿證書的專利牆引來參訪團的驚嘆。(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參訪團成員親身試新車

在展廳內,停放着幾款比亞迪最新型的電動車,參訪團成員饒有興致地向工作人員詳細諮詢汽車性能,還有不少參訪團成員直接坐上駕駛座,手握方向盤,親身體驗新車的舒適度。一輛紅色流線型車身的紅色概念超級跑車成為現場目光焦點,引來參訪團成員不斷拍照。

旁邊還有一面牆,專門展示了為比亞迪作出突出貢獻的技術工程師的照片和簡介,足以看出比亞迪公司對科技人才的尊重和愛惜,給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據悉,比亞迪所在的深圳坪山區,匯集了華先醫藥、深圳北芯等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深圳的產業強區。

比亞迪成立於1995年2月,總部位於深圳,業務橫跨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和電子四大產業,在香港和深圳兩地上市。2022年躋身世界500強並迎來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一區一園一城 形成半小時科研圈

(記者 盧靜怡、黃寶儀、李望賢 深圳報道)25日,香港傳媒高層人士大灣區參訪團來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考察。深圳相關部門負責人在現場介紹稱,隨着交通配套完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香港科學園、深圳的光明科學城將形成半小時的科研圈。此外,深圳園區的香港青年創新創業日趨活躍,現有5家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未來可容納約1,500名香港創新創業青年,河套合作區將成為深港科技合作的沃土。

深圳市福田區委書記黃偉在現場為參訪團介紹,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於深圳市福田區南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接壤處,具有區位、制度、空間載體獨特等優勢,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平台。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在跨境合作方面也有獨特優勢。」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浚現場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深圳園區總佔地是3.02平方公里,與港方園區只有一河之隔,跨境接壤,可說是深港之間科技創新合作最直接對接的一個點。

河套合作區內已有四條地鐵通車

王浚稱,目前園區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已有4條地鐵在園區內通車,還有2條在建,未來還規劃有4條城際鐵路通過該區域並將在區域內設有站點。「通過這些基礎設施的互聯,園區將和香港科學園,還有深圳的光明科學城,形成半小時的科研圈,跟廣州、東莞、惠州等優勢產業資源集聚的城市形成一小時的產業圈。」王浚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具備了集聚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產業資源,也匯聚了全球的高端科技創新資源要素,聯動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獨特優勢。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