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片已死?港片未死?合拍片、純港片,什麼才是真正的港片?在內地關於香港電影過去的榮光、當下的尷尬和未來的迷茫的討論,每一年都能引起一波話題關注。大家之所以如此樂此不疲,也正說明香港影片在內地擁有的強大觀眾緣和影響力。
新冠疫情三年,影視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港片逆市表現依然亮眼。就拿近期在內地有黑馬之勢的《飯戲攻心》《毒舌大狀》來說,除去在大灣區穩定了票房的「半壁江山」,在更腹地的省市,也有了新的水花。一些關注港片,跟隨港片做強做大的影業人士看來,重塑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或是解決這些問題紛爭的關鍵辣招。◆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廣東或者說大灣區唯一一個百萬級影視博主陳錦莊,近期忙着在廣州和東莞,給《毒舌大狀》(內地譯名《毒舌律師》)做首映禮和觀影團以及線上的一些主創互動活動。既做活動的主持也做幕後協助,忙碌的工作並不影響她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分享關於《毒舌大狀》的一些精彩花絮。 賣力為自己喜歡的演員黃子華主演的影片吆喝,不只是「粉絲」行為,也不單是影評人的例行工作,更多的是對港片當下內地發展的一種「義氣兒女」的樸素情感。
百萬影視博主與安樂互撐變雙贏
此話怎講?這個心情故事還是要追溯到電影《梅艷芳》和《飯戲攻心》在內地上映時,和江志強及安樂影業團隊結下的友誼。2021年11月,電影《梅艷芳》在香港和內地同步上映。影片上映前,陳錦莊以自媒體百萬影視博主的身份專訪安樂影業老闆、影片製片人江志強。「感動於江老闆的情義和執念。」陳錦莊採訪後和江志強閒聊時獲悉,該片在內地上映的宣發成本非常有限。一是新人演員;二是傳記片。對於一部本身就是小成本製作的影片來說,《梅艷芳》在內地的上映宣發,江志強刷了許多人情。
加上當時新冠疫情下,一些城市對線下活動的舉辦把控會相對嚴格。了解到電影宣發落地工作的一些難處,陳錦莊也積極聯動溝通一些政府部門。雖然電影最後未能如願在東莞舉行路演活動,但憑着為港片打call的「同聲同氣同頻」感,陳錦莊給江志強留下了印象。
線上的宣傳吆喝方面,陳錦莊主動為影片寫影評,還去不同的社交平台寫「安利文」。 當初的熱心,換來了至今和江志強安樂影業近兩年《梅艷芳》《飯戲攻心》《毒舌大狀》三部曲的合作。
「因為《飯戲攻心》在內地取得過億的票房,江老闆賺了錢就能更好製作《毒舌大狀》,因為之前我熱心,現在有好片子也會照顧我,而且願意把片子落地東莞。這是一個互幫互助的過程。」對於這樣的合作機緣,陳錦莊內心感觸良多。近日做《毒舌大狀》廣州、東莞的路演活動時,安樂影業的工作人員反饋說:「東莞因為有你,我們願意來。」這些情意綿綿的對話之外,陳錦莊感覺到港片的勢頭正在變好。
變好,最直觀的反映就是這類小成本的港片能在大灣區收穫穩定的知音,也能在內地其他省市獲得不錯的票房反饋。作為和影視行業一線人員互動頻繁的影視博主,陳錦莊也意識到,港片要開拓自己的內地市場,還有一些思維的牆要繼續拆卸。
不一定要在香港拍才叫港片
眾所周知,早些年內地影視製作、出品、宣發,都是向香港學習。但這些年,隨着內地影視行業的發展,僅在宣發環節的網絡營銷方面,內地就已經早早實現了「彎道超車」,現在整體情況有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樣式。
而回到日常的影評工作中,陳錦莊也一直持續且樂於關注和探討港片復興、重塑等話題。但不管是追溯過去的輝煌還是就當下的現狀探討未來的出路,陳錦莊和許多港片粉絲們也避免不了總要重新來論述一次:當下,什麼才是港片?港片的特色如何保持?
陳錦莊想援引莊文強的觀點。「我覺得並不一定要在香港拍的,才叫港片。而且,不僅是整個社會大環境在變,其實港片的『港味』一直都在變的。」陳錦莊也在諸多互動觀察中,慢慢意識到,保持香港電影的特色,不一定是就得要用香港的演員,就得拍香港的故事,而是用香港電影的風格來拍故事。
把香港一貫見長的電影風格和表達繼續傳承發揚,就算你用一個全部是內地的班底,也會給人有香港電影的感覺。《紅海行動》便是最好的例證。如此種種,說回和安樂影業三部曲在大灣區的一些在地合作,陳錦莊認為,當下的香港電影需重建或者重塑它原本很有優勢的電影工業體系。而在大灣區時代,很多軟硬件資源都在。問題在於,如何整合和重塑。這或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港片今何在」從源頭端給出的一個問號和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