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國中車唐山公司向葡萄牙波爾圖市交付首列地鐵列車。這是中國城軌車輛首次出口歐盟國家。新華社

(大公報記者 葛沖)今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中國正考慮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一直是全國兩會上廣受關注的熱點。從2013年到2023年,「一帶一路」大家庭基礎設施 「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各國人民「心聯通」不斷走深走實。受訪專家向大公報指出,「一帶一路」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沿線發展中國家合作發展經濟增加國際話語權,從而能分享經濟全球化紅利。學者表示,加強與歐洲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多邊合作,推廣沿線中國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成功建設經驗,「一帶一路」未來機遇滿滿。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7日,中國已與15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僅2022年一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就高達1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截至2022年底,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合作區已累計投資3979億元,為當地創造了42.1萬個就業崗位。

基建成果斐然 帶動沿線國家復甦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向大公報指出,十年來,「一帶一路」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中老鐵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項目順利竣工,中巴經濟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建設運營穩步開展,一大批標誌性工程的扎實推進,為各國經濟復甦注入強心劑。

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主任翟東昇日前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十年為中國打造了可靠的「朋友圈」,強化了全球互聯互通的網絡,重構了經貿人文交流合作的橋樑,極大提升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促進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看來,「一帶一路」成果如此突出,因其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全球化的紅利蛋糕面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獲利有差距,而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發展中國家可以合作發展經濟,增加國際話語權,從而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紅利。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向大公報指出,中國是第一製造大國,且基礎設施建造能力強大,這兩大能力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所欠缺和急需的,共建「一帶一路」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等基本前提,並為國際社會提供了重要的互利合作的公共產品。

展望未來,專家們普遍相信,共建「一帶一路」依然存在重要機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指出,未來十年,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帶一路」參與國所需要的發展模式,才能進一步鞏固其核心競爭力。金燦榮建議,未來「一帶一路」相關項目和投資要進一步充分做好各方面的風險評估,可加強與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等第三方的多邊合作,並推廣擴大沿線中國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成功建設經驗。

高標準 可持續 惠民生

世界銀行報告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將使全球貿易額和全球收入分別增長6.2%和2.9%,並有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表示,未來「一帶一路」應在高質量方面下功夫,重點從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三方面來着手。

兩會熱詞

中歐經貿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達巍:歐洲與中國本質上並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更多不會從戰略競爭角度看待中國,中歐經貿關係未來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一帶一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未來「一帶一路」相關項目和投資要進一步充分做好風險評估,可加強與歐洲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多邊合作,並推廣擴大沿線中國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成功建設經驗。

中美關係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新一年中美關係面臨着機遇,但同時也將受到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更多干擾,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可能面臨新的危機。中美要加強溝通管控危機,中方也需要予以強力反制。

攜手中東

著名中東問題專家、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李紹先:中國近年已逐漸打破了過去那種瞻前顧後,自己束縛自己手腳的做法,現在的中國在中東國家中「水漲船高」。

中國建築土木建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泰國中泰鐵路一線工作。新華社

專家:做好準備 迎接中美關係「驚濤駭浪」

新年伊始,正當外界期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時,中美關係突然因氣球事件劍拔弩張。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向大公報指出,新一年中美關係面臨着穩定兩國關係、開展有限合作的機遇。

去年11月,中美元首在印尼峇里島舉行會晤。王勇認為,雙方達成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共識,要穩定中美關係、加強溝通,在共同利益方面開展合作、防止擦槍走火、進行危機管控。新一年中美關係面臨機遇,同時也將受到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干擾,特別是美國政府和國會「府院之爭」和2024年大選。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向大公報表示,從戰略結構上講,美國已將中國當成「對手」,並在實際行動上搞「新冷戰」;同時,美國國內民主、共和兩黨惡鬥不止,爭相要對華表現強硬、指責對方軟弱,令中國成了犧牲品。

金燦榮指出,美國兩黨都決心要打「台灣牌」,今年可能發生的三件事會使中美關係面臨兇險:一是美國眾議院新議長麥卡錫上任後放話要竄訪台灣;二是傳聞美國今年可能要安排蔡英文「訪美」並到國會演講;三是美國國會今年很可能通過所謂「台灣政策法案」。中方需對此做好準備,迎接中美關係可能的「驚濤駭浪」。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提醒,中國在周邊面臨着美國推進所謂「印太戰略」而在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美國在中國周邊搞所謂的「脫鈎斷鏈」,壓迫周邊國家選邊站隊孤立中國,注定不會得逞。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