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生飯盒的話題引起廣泛討論,但講起學生餐,往往只會諗起有幾難食。小編回想中學時,不少人為逃離學生餐,寧願犯校規偷跑出街食。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倒汗水味,還有那濕得似粥的飯,其實學生飯盒係咪一直都咁難食?80、90年代的學生餐又是什麼?你們對學生餐又有什麼集體回憶?

日本二戰後開始營養午餐

學生餐的起源,多數被認為源於日本。1889年明治時代,日本人為追趕西方文明,重視教育並在多地設立學校。其中山形縣有一處寺院,住持見學生窮苦,便孩子們免費提供飯糰、烤魚和醃菜,這一做法逐漸擴大到日本全國。至1945年,日本戰敗後陷入貧困,但憑着「苦什麼也不能苦了孩子的信念」,再次供應營養午餐。有傳言指日本孩子因此平均身高較上一世代高數十厘米,自此之後,各國也開始出現營養午餐的概念,當中便包括香港。

90年代有Pizza、漢堡好評如潮

90年代,「陽光一代」成為香港學生餐供應商一霸,與如今被人嫌棄的學生餐不同,收到不少好評。有網民表示最難忘的是小食類的C餐,曾出現熱狗、荷葉飯,甚至是Pizza或漢堡。過去曾有網民票選陽光最好食飯盒,最終以火腿菠蘿Pizza和荷葉飯勝出。亦又網民指當年的中小學飯盒其實與街外沒什麼分別,會出現如今已近乎絕跡的烤雞、煎漢堡扒、「螢光飯」等。此外,當年不少小學未實行全日制,令大部份小學生會選擇回家吃飯,變相逃過一劫。

難食有怪味全因……

事過景遷,廣受好評的「陽光一代」最終在2009年左右退出學生餐市場。後來,有說法指學生餐開始變難食是因為衛生防護中心針對學校膳食作出的一系列指引。

「指引」中列出,學生餐需採用低脂的烹調方法、多菜少肉、少煎炒或烘焗。指引一出,卻被眾學校視為挑選供應商的硬性規定。如此一來,食物的味道往往會首先被忽視,決定的因素變成價低者得,為壓成本,食材的質素可想而知,令食物的味道只會變得愈來愈差。

有網民回憶指,有菜「新鮮」到有甲蟲;三色豆中有種特別的怪味;肉餅看上去像磚頭等等,不知道你們對學生餐又有咩回憶?歡迎留言分享。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