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署昨日宣布,「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於青沙管制區的實施日期,由本月26日延至5月7日。運用電子繳費是大勢所趨,「易通行」是本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一步,可惜由於宣傳不足、申請程序複雜,令不少運輸行業人士無所適從,引起抱怨和擔憂。政府應利用延期實施「易通行」的時間,廣泛諮詢業界、聆聽意見,簡化申請程序,協助業界申請使用,進一步優化「易通行」,為本港推進「智慧出行」、建設智慧城市積累寶貴經驗、加快進程。
「易通行」通過設備讀取經過隧道車輛貼於擋風玻璃處的繳費貼,自動收取隧道費。未來車輛過隧道時無須停車或排隊繳費,行車更順暢,方便駕駛者以多種付款方式繳付隧道費,車輛過隧道時無須轉線,可以提升道路安全。政府今年1月6日宣布,政府收費隧道今年會陸續實施「易通行」,全面取代人手及自動收費亭收費,青沙管制區將於2月26日第一個實行。「易通行」是以現代科技加快行車效率、改善塞車的變革之舉,符合以智慧出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大勢,青沙管制區率先實行「易通行」試點,若推行順利,有利於在更大範圍推行「不停車繳費服務」,對改善本港交通、提升社會運作效率大有助益。
可惜,「易通行」推行部署失當,引起不少抱怨。據業界反映,「易通行」至少有三大缺失:首先是推行措施過急,宣傳未能普及,有多達4,000名的士司機不清楚申請程序,尤其是未顧及不少職業司機年紀較大,不熟悉運用電子科技, 加上申報程序十分複雜、步驟繁多,當局亦無安排足夠人手幫助司機申請,有業界中人形容「一個亂字」;二是,未充分考慮的士、小巴業界的高流動性,或會令車行、車主、司機如何分清隧道費有麻煩,甚至容易造成利益紛爭;三是繳費貼準備不夠,導致繳費貼賣斷市,目前仍有四成司機未買到繳費貼。
運輸署推遲實施「易通行」,有立法會議員認同政府採納社會意見,是負責任做法,相信可避免「易通行」正式推行時出現亂象,或導致不可預計的意外發生。運輸署還宣布多項完善措施,包括將在全港加設20個諮詢站,協助車主申請「易通行」服務;隧道費服務商會加派人手到現有的4個客戶服務中心和4個服務點,協助市民申請和使用「易通行」服務,並加派人手處理熱線電話查詢;專門增設的士業界申請使用「易通行」服務點,並推出外展服務、向的士業界講解如何使用「易通行」等。有建議指出,當局應繼續「易通行」的測試工作,讓已收到車貼的司機試用,發現問題及時向當局反映,以便作出優化。希望相關措施能亡羊補牢,解決車主、職業司機不適應、使用難等問題,緩解社會焦慮,以利「易通行」順利實施。
此次教訓再次反映,任何政策措施在推出前,都必須加強與業界和持份者的溝通諮詢,認真傾聽業界意見,準確把握社會關切,對症下藥解決市民所困,政策措施落實才能事半功倍、真正便民利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