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初期,市民往來港九,靠的是搖櫓舢舨或風帆船,舢舨艇(又稱三板艇)就是「嘩啦嘩啦」的前身。早期的「嘩啦嘩啦」體積小,引擎在船頭位,運作時發出巨大噪音,因外國人覺得音似「Walla Walla」而得名。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嘩啦嘩啦」憑藉靈活性高的優勢迅速發展,1960年代高峰時期全港大約有200多隻,隨着後來紅隧通車,「嘩啦嘩啦」又逐漸式微。港九電船拖輪商會永遠會長郭錦通認為,「嘩啦嘩啦」的消逝並不是一個悲傷的句號,因為交通工具的迭代是由於需求的變化,如今電船行業各式新型渡輪、客輪取代了「嘩啦嘩啦」的位置,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有「嘩啦嘩啦」聲的歲月,也將永久留在船家和業界心中。
香港文匯報明天將推出「嘩啦嘩啦」專題,欲知詳情如何,記得留意明天報紙啦。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剪接: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景光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