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單日新增新冠個案維持在2,000宗左右的水平,反映疫情高峰期已過。隨着接種疫苗和自然感染形成的混合防疫屏障逐漸成形,政府預料社會很快可以回復正常,多名專家也支持在未來幾個月撤銷口罩令。但社會復常不代表新冠病毒已消失,政府仍然要做好高危群組的保護,持續提升他們的疫苗接種率,投放更多資源讓醫療系統做好迎接疫情「後口罩浪」的衝擊,同時要總結好抗疫三年來的經驗教訓,增強未來應對疫情大流行的能力。

較早前,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年賀詞中提到,2023年將帶領香港脫離疫情困擾,回復正常;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早前就透露,農曆年後進一步放寬防疫;多名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許樹昌等早前都已經表達,政府可於冬季過後考慮逐步解除口罩令。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則表示,口罩令最好等春夏之交才放寬會較為合適。

首先,無論是政府的做法還是這些專家學者的看法,都是建基於科學和現實的考慮。新冠疫情已持續三年,本港已有逾286萬人感染過新冠病毒,第二針疫苗接種率逾九成,應該說築起了較為穩固的免疫屏障,市民對病毒也沒有了初期的那種恐慌心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對新冠病毒的防控已進入新階段,政府早前在宣布撤銷確診者隔離令時也提及,新冠病毒對本地公共衞生的風險已明顯改變,政府對疫情的管控和處理將進一步邁向新階段及模式。

其次,選擇在二三月春暖花開之時逐步解除口罩令,可以避開春節這些人員流動頻繁的節日,春天氣溫回升也能縮短病毒在環境中生存的時間,市民感染後身體的炎症反應亦會較輕,因此這個做法較合適,也逐漸成為各方專家學者的共識。

不過,解除口罩令需要強調逐步,不宜「一步到位」。其實,政府早已解除了部分情況的室外口罩令,容許做激烈運動、拍照等情況可以不戴口罩,下一步可以隨着氣溫回升解除室外口罩令,但維持室內口罩令,再觀察疫情發展進一步放寬。即使是室內也應該分不同的風險級別,類似公共交通工具這些密閉空間、學校、醫院等發生群體傳播風險較高的處所,更應該留待最後才解除。

事實上,疫情三年,很多市民早已養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家中也有不少口罩「存貨」。政府分階段逐步解除口罩令,相信市民也會接受和認同。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的專家學者均有提及,解除口罩令之後,可能會引起呼吸道病毒的一波反彈,不僅新冠疫情會有所反彈,就連流感、一般感冒等病毒,也會因為少了人戴口罩而加快傳播速度。雖然這些病毒對健全人士的危害不算大,但對老幼、傷殘人士、免疫力弱等高危群組,仍然會構成較大傷害。政府在逐步解除口罩令的同時,必須同步強化對這些人士的保護措施。

一方面,政府要及時增加資源、做好預案,讓醫療系統有足夠能力應對可能出現的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峰,另一方面,政府要持續做好宣傳,制定疫苗接種綜合計劃,促使長者、幼童及長期病患者在每年入冬之時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最後,政府要吸取過去三年應對新冠疫情的經驗和教訓,檢討各項防疫指引和措施的成效,為應對將來可能的疫情大流行作好準備,同時提醒社會不可鬆懈。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