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直擊有「顧問」(左)不停游說申請者找來幾位相熟朋友做「人頭」。(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為鼓勵香港企業進軍內地及東盟市場,特區政府早年推出「BUD 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簡稱BUD Fund)向中小企提供資助。香港文匯報近日發現坊間有一些自稱「包成功」的顧問公司代客辦理相關申請手續,記者日前隨一名中小企老闆放蛇暗訪,顧問公司的顧問不惜教唆中小企「造數」,以及「報大」員工人數,務求符合申請資格,呃政府逾百萬元資助後,顧問會收取當中三成資助作為服務費。法律界人士指出,顧問公司有關行為已涉嫌詐騙,顧問及有關中小企均須負上法律責任。一名曾幫襯的中小企老闆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被該顧問公司濫收費用,惟因事件「唔見得光」,受騙亦只好啞子食黃連。

「顧問」甚至聲稱可以「代答」審批人員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特區政府2012年6月推出「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簡稱「BUD專項基金」),協助企業透過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開拓及發展內地市場業務。該基金早前更加碼,每間企業於基金下的累計資助上限提升至700萬元,而每間企業可獲資助的核准項目上限亦加至70個。

由於申請手續及所需文件繁複,故坊間湧現不少顧問公司,部分顧問聲稱員工曾在審批機構工作,掌握評審準則云云,吸引不少對申請程序一知半解的中小企幫襯。這些顧問公司除收取前期的服務費,若申請成功,獲批資助金額要與顧問公司「三七分賬」,即三成資助額屬顧問公司所有。

鬼祟追問「介紹人」與商業登記

為揭開這些顧問公司的招數,香港文匯報記者根據線報成功接觸到一間顧問公司。對方警惕性甚高,不斷追問介紹人身份,似乎有關服務相當隱蔽,只在熟人圈子裏互相流傳,顧問要求記者先出示商業登記等資料,才肯現身洽談。記者遂以助理身份隨一名珠寶店老闆與該顧問公司面談,珠寶店老闆訛稱有意在澳門搞展覽擴充市場,該顧問公司才稍稍放下戒心介紹服務。

顧問聲稱,曾為不少中小企成功申請基金,揚言「申請無難度」,並落足嘴頭說:「BUD Fund計劃的申請範疇包括12項,搞個推廣用途的App,上限拎到100萬元,投資網上或媒體廣告都拎到錢,上限100萬元,如果參加展覽,資助額更加不設上限,聽落係咪好正、好容易申請先。」

搵熟人「做員工」 出糧否「你明啦」

見珠寶店老闆開始心動,該顧問即拍心口說:「得啦,以你公司的營業額,我寫一份申請200萬元資助的計劃書,包保得! 100萬(元)你袋硬。」記者隨即追問有何方法可以拎足200萬元,對方起初欲言又止,「梗係有辦法啦,唔係你都唔使搵我啦。」

經記者再三追問,顧問突然壓低聲線說:「咁啦,可獲資助的項目中有一項係政府資助請員工,(資助額)上限有成100萬(元)㗎,只要你話會請3個新人,每個員工月薪3萬幾(元),請3個就可以申請到100萬。」見珠寶店老闆及記者面帶猶豫,該名顧問即加多兩錢肉緊說:「你有好多熟朋友的,到時搵佢哋做(冒認)你員工,最後有無出糧、出幾多糧,得你哋兩個先知。」說畢,即投以一個暗示的眼神:「呢啲嘢,你明㗎啦。 」他表示,申請人無須提交員工姓名,「你填話會開幾個乜東東職位就得。」

稱可操作假電郵應付審批

珠寶店老闆直言不懂講大話,顧問隨即「賣大包」說:「放心啦,你開個同你員工姓名一模一樣的電郵戶口由我操控,當審批人員查到來,我會代答所有問題,我手上有晒全部問題的標準答案,保證唔會令人懷疑。」

這種度身訂做的「申請套餐」,需先付3萬元訂金,「當中有1萬元係行政費,申請成唔成功都要畀;另外兩萬元係按金,申請唔成功可以退回。另外,申請成功的話,獲批資助額我哋收30%當作佣金,不過見你有熟人介紹,減至15%。」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