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兵馬俑一號坑甬道曾被人挖開過,並從甬道進入到了俑坑。」2022年度陝西重要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1月12日在西安舉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申茂盛在會上介紹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時表示,這些甬道跡象,可以說是為項羽破壞秦始皇陵園和兵馬俑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佐證。據悉,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秦始皇帝陵,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埋藏最豐富的帝王陵寢。經過40多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目前在陵區已出土包括陶俑、陶馬、銅車馬、石鎧甲,以及青銅水禽和兵器等在內的珍貴文物5萬餘件。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秦始皇帝陵修建歷經40年,用工70餘萬。在陵區近2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分布有封土、內外城垣、三出門闕、地上宮殿建築、地宮、陪葬坑、陪葬墓等。1978年至1987年,兵馬俑一號坑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但僅僅只發掘了東段的局部,完成面積2千平方米。為了進一步掌握中部和西部陶俑的排列、兵器配備、戰車設置等情況,從2009年至2022年,考古工作者對一號坑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約430平方米,包括四個過洞和三個隔牆,以及俑坑的北邊壁等。

疑似破壞俑坑者參與過俑坑修建
「從俑坑的隔牆、地基、坑底,以及木結構等來看,兵馬俑坑修築的年代要早於其他的陪葬坑。」據申茂盛介紹,兵馬俑一號坑的甬道較窄,寬僅為90厘米至100厘米左右,為走人的道路,不能走車。特別引人關注的是,甬道曾被人挖開過。申茂盛推測,有人挖開了甬道並利用甬道進入俑坑,而能夠利用甬道進入俑坑進行破壞的人,一定是參與了俑坑修建的人。
根據史籍記載,公元前206年,項羽進入秦都咸陽後,大肆擄掠縱火,咸陽宮和阿房宮遭焚毀。近年來,隨着兵馬俑發掘工作的不斷推進和越來越多新證據的出土,很多專家亦認定,破壞秦始皇帝陵和兵馬俑陪葬坑的人也是項羽。「聯想投降項羽的秦兵,這些人在接受了項羽的指令來破壞的話,一定是輕車熟路。」申茂盛認為,甬道跡象可為項羽破壞秦始皇陵園和兵馬俑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佐證。
陶俑雙臂單獨製作 再黏接軀幹
據了解,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共清理陶俑220餘件、陶馬16匹、戰車4乘,再加上漆盾、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共計近千餘件文物。考古工作者不僅初步釐清了軍陣的排列規律,還在陶俑製法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即陶俑的雙臂單獨製作,然後待陶俑軀幹細部雕飾及鎧甲完成後,再黏接雙臂。此外,在此次發掘中,還出土了3件手勢怪異的陶俑。

手勢怪異陶俑可能為持旗俑
截至目前,已發現的三個兵馬俑陪葬坑成品字形排列。其中一號坑呈長方形,面積1.4萬平方米,是以戰車、步兵構成的長方形軍陣坑道式建築,坑內排列着大約6,000件兵馬俑。二號坑平面則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包含弩兵、車兵、步兵及騎兵的諸兵種混合軍陣。三號坑的規模較小,東西長17.6米,南北寬21.4米,由南、北廂房和中間車房三部分構成,推測應為「軍幕」。

「這些手勢怪異的陶俑,手向外翻,和其他陶俑手勢有明顯區別。」申茂盛表示,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是秦代工匠的失誤,但通過認真觀察和研究,發現當初可能就是這樣的造型。根據手勢和站立姿勢及隊列分析,申茂盛推測這些手勢怪異的陶俑,可能是持旗俑。
籠箙遺蹟清晰完整內藏箭鏃
作為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中的一大亮點,一批完整的車屬遺蹟和籠箙的出土,也讓大秦戰車又增添了一個功能。本次發掘共清理4乘木車,雖然木車被火焚燒前均有較大程度的紊亂,很多部件已經脫離原位,但讓人驚喜的是,3處籠箙遺蹟卻清晰完整。據悉,籠箙是秦代戰車上的無蓋兵器箱,用來放箭頭等兵器。第三次發掘發現的籠箙為一種長方形的竹木夾紵胎漆容器,經過對籠箙2底層清理,發現數量眾多,擺放最整齊的箭鏃等遺物遺蹟。申茂盛指出,秦代木車,除了乘人和衝陣,還兼具運輸的功能。
對於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考古發現與收穫,申茂盛同時表示,第三次發掘工作為秦俑和秦史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寶貴材料,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一號坑的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許多問題仍然若明若暗,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