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周建萍三本新書《恰逢其時》《關門夫妻》《美·好生活》出版,她從妻子的角度闡述了一位藝術家的生命軌跡、創作過程和奮鬥歷程。

現將《恰逢其時》中《固若金湯》全文發布,以饗讀者。

《恰逢其時》是周建萍從妻子和搭檔的角度記述與韓美林的情感經歷和事業奮鬥歷程。本書通過十四篇紀實文章,詳細記述了周建萍女士及其團隊用「洪荒之力」捍衛和發展韓美林藝術的心路歷程,他們的「五個孩子」——四座韓美林藝術館和兒子韓天予的誕生與成長,韓美林八十歲開啟全球巡展中的一系列高光時刻,等等,以此向兩人二十年婚姻致敬。

固若金湯

馮驥才曾說:「韓美林是一個人的敦煌。」

余秋雨曾說:「韓美林是千年後的漢唐。」

二十年前,美林因冠心病,在心血管造影放支架的過程中突發血管撕裂,情況危及生命,被緊急送往手術室做心血管急診「搭橋」術。與此同時,阜外醫院開出了病危通知單,當時我想,如果有個閃失,美林幾千件作品該何去何從?

三天後,待美林從「閻王爺」那兒走了一遭又回到人間時,我便問了他這個問題,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捐給國家!於是,從2005年開始,中華大地上陸續矗立起了四座韓美林藝術館。

作品捐給了國家,國家設立了以藝術家個人名字命名的藝術館。這看似完美,但如何捍衛、發展、研究韓美林藝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2013年,我們成立了韓美林藝術基金會。基金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管的全國性的非公募基金會。它的宗旨是研究韓美林藝術和學術思想,探求符合中華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的規律;傳揚藝術家韓美林的愛國情懷以及為民族文化的奉獻精神,弘揚韓美林藝術所蘊含的文化精華;開展各項學術活動,加強國內外文化交流,致力於推動中國藝術創新發展,為文化繁榮與民族復興而服務。

我們的宗旨是:藝海無涯,美美與共。

韓美林藝術基金會的理事均是由理事長韓美林親自定奪的,除了志同道合外,三觀也需要較為端正。從年齡架構上來看,理事們從「70後」「60後」到「50後」不等,每次理事會頭腦風暴後,下一步工作思路就變得明晰明了了。

我們的理事是:馮驥才、王石、陳東升、白岩松、萬捷,監事是幾十年來在雅昌集團指揮「千軍萬馬」的何曼玲女士,我是辦具體事的秘書長。此外,基金會設有若干個專家委員會,如戰略發展專家委員會和籌資投資專家委員會。別看這麼個小小的基金會,這些年來,它所釋放出的能量是巨大的。

▲韓美林藝術基金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

當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升華到一定程度,思考的最多的或許是此生能為人類留下點什麼,怎樣讓自己的能量最大程度地發揮。那麼,成立基金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韓美林藝術基金會成立那年,我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每年的12月21日確立為「韓美林日」,它是美國紐約曼哈頓區將1980年10月1日定為「韓美林日」的延續。

我們的理事白岩松說:「我覺得『韓美林日』選在12月21日挺有意思的:這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數字構成——『1』和『2』,也有加油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種平衡,它是對稱的,12月21日順過去倒過來怎麼念都成立。」事實上,「韓美林日」就是奉獻日、推動日、回報日、感恩日。

自2013年第一個「韓美林日」起,我們圍繞着文化教育、文化藝術、文化遺產、文化培基等四個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捐贈,履行了「韓美林日」是「奉獻日」的本質追求。

韓美林日,更是思想日,每年的「韓美林日」均會有一個韓美林藝術講壇。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公共空間的藝術審美」「藝術設計的十字路口」「遠古文明與當代藝術的生命聯繫」「跨越時空的藝術力量」「美·好生活」「故宮對話:古老的現代」「泥土的光芒」「藝術的力量」等八個主題講壇。

▲2013年首屆韓美林藝術講壇的嘉賓們

八年間,著名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家吳良鏞,著名雕塑家、書畫家、美術理論家錢紹武,世界著名建築大師、紐約新世貿中心大樓設計師丹尼爾·裏伯斯金,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學會會長鄭欣淼,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聶衛平,美術館高級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JonasStampe)等多位重量級嘉賓,在白岩松的主持下,同台共論,激蕩思想。每年的「韓美林日」活動現場,各界名流雲集,國內外媒體紛至,深度報道迭出,反響熱烈,成為影響廣泛的文化盛事。

韓美林藝術基金會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打假。由於造假成本低,法律還不健全,以至於制假、販假者猖獗,如今拍賣市場上流通的韓美林作品大部分為贗品。這些贗品,經鑒定筆墨、落款、題詞等尤為拙劣。面對層出不窮的偽作現象,深受贗品坑害的,既是藝術家本身,更是眾多藝術收藏者。美林多次向社會疾呼,這種有損公序良俗的惡劣行為,應該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予以清除。

記得有位花了大半輩子積蓄買來美林畫作的八十歲老人,輾轉找到美林予以鑒定,當得知是贗品時,老人傷心欲絕。美林看着心裏很不好受地說:「別難過了,我畫一幅真的送給你吧。」另有一位山東藝術愛好者帶着他收藏的韓美林各類作品數十箱前往我們館鑒定,遺憾的是,99%是贗品,這位收藏者當場流出了淚水……

2006年,美林的一個所謂的澳門籍「老友」登門拜訪求字,自稱「掛在家裏」,請美林為其題寫書法《雅廉居》。沒想到,與美林的合影、贈送的書法,都成為其非法牟利的工具。由他策劃、主編的《雅廉居收藏》畫冊中署名為美林的作品全都是贗品。我們將觸目驚心的贗品與美林原作刊登在香港《大公報》上,以正視聽。對於這種性質惡劣的侵權行為,我們保留了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更有膽大包天者,光天化日之下來到我們館門口賣假畫。當時,我們的保安親眼看見一位身着滿是顏料的工作服的年輕人在藝術館大門口交接贗品,還煞有介事地對買方說:「我在車間幹活呢,老爺子去午休了,這是老爺子剛畫好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

2013年12月21日,韓美林藝術基金會維權中心正式成立。維權中心通過法律維權、新聞傳播的途徑,既為收藏愛好者的作品鑒定真偽,又為韓美林藝術的新進展、新動態、新作品及時發布新聞。韓美林藝術官方網站為藝術愛好者及藏家提供韓美林藝術作品免費鑒定服務,以辨別真偽,避免藝術愛好者、藏家遭受損失。此外,我們與雅昌藝術網開展了CARS認證和鑒證備案等合作,決意將打假進行到底。

2019年8月,韓美林的學生發現濟南某公司在其經營場所陳列並銷售署名「韓美林」的紫砂壺五十八把,並附有署名「韓美林」及載有韓美林肖像的「作品證書」。後經美林確認,所有紫砂壺非其所作,考慮到侵權行為影響惡劣,為避免藏家受損,我們在第一時間公證取證,同時申請法院進行證據保全。通過庭審發現新的侵權線索後,承辦律師及時調整訴訟方案,追加被告並增加訴訟請求。

當主審法官轉達伍某有悔改之意後,美林本着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希望其接受教訓,潛心鑽研業務,不要把路走歪了,並將所得賠償悉數用於韓美林藝術基金會的公益事業。結案後,韓美林為濟南中級人民法院書寫了「懲惡揚善」四個大字。

▲美林手書「懲惡揚善」致謝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

秉承將作品回饋於國家和人民的宗旨,美林長期與藝術品商業圈分身而立。數十年的藝術之旅,從未沾染浮華與喧囂,但直面氾濫成災的偽作市場,我們的打假決心從未動搖。

2020年11月11日,我國頒布了最新修改的《著作權法》,增加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並將法定賠償上限從之前的五十萬元提高到五百萬元,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以及加大對侵權行為打擊力度的決心。侵權成本的提高,對侵權人會有所警示,也給權利人維權增添了信心和勇氣。希望通過法律從業者及藝術界同人的不懈努力,正本清源,還藝術市場一片純凈的天空。

美林此生擔任過無數個社會職務,例如,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主任、世界華人協會副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主任……但我覺得,讓美林感到最為榮光的應該是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因為美林自小就崇拜科學家。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是清華大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委員們均是各學科的帶頭人。美林經常跟我說,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裏的委員們都是國家棟樑,他們中有建築學專家、物理學專家、量子力學專家、材料化學專家、經濟學專家、國學專家等。

從2011年到2020年履職期間,美林時常倡議學術委員會會議在我們館召開,希望科學與藝術時而碰撞一下。記得學術委員們受邀第一次來到北京韓美林藝術館時,就被美林的藝術震撼到了。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們參觀韓美林藝術館

在陶瓷廳,材料化學專家張希教授對鈞瓷燒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感慨釉質中金屬元素化學反應時的顏色變化,在韓美林手中竟可以呈現如此炫美的藝術表達。

在設計廳,國學專家陳來教授看到韓美林藝術館的館標時,為大家介紹了太極圖的演變與含義,並評價說:「韓美林藝術館的標誌設計,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有讓人過目不忘的獨特造型。」

在書畫廳,經濟學家錢穎一教授對書法《民胞物與》分外欣賞,認為這幅書法所傳遞的「世界萬物與我平等」的哲學理念令人欽佩。

在雕塑廳,看到五十八米高的《關公》雕塑圖示,物理學家薛其坤院士讚嘆不已:「韓美林不僅是藝術大家,也是大工程師。」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們在韓美林藝術館

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成立了由韓美林擔任主任的「清華大學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成立該中心是基於美林在30多年間,從中國各地的甲骨文、石刻、岩畫、土陶、青銅、陶器、碑銘、石鼓等各種古代文物上,搜尋記錄了三萬多個符號、記號、圖形和金文、象形文字。美林將這些尚未考辨音義的符號和文字重新闡發,以書法筆墨的形式表現出來,匯集成《天書》。

▲勝因苑26號——清華大學中國古文字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韓美林藝術研究中心

這些文非文、書非書、畫非畫的文字和符號,並非美林的憑空臆造。它們都是祖先曾經創造並使用過的,至今還保存在上古的陶片、竹簡、木牘、甲骨、岩畫、石刻、鐘鼎、彞器的銘文中。它們或許是秦代李斯統一文字之前的異體字,或許只是先人標記某些事物的符號,但其中的真正含義,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淨淨。這些遙遠而艱澀的符號,卻讓美林如痴如醉,他一頭扎了進去,耗費三十五載光陰,用心搜集並描摹在隨身攜帶的構思本上,聚沙成塔,竟達三萬字之多!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第一部《天書》,是美林傾盡心血的卓越成果。其在文字史、書法史、文化史中都具有較高的價值,並為後人研究古文字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清華大學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在美林的統領下正在做《中國古文字藝術大典》系列專著的基本編纂工作,這部大典將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地收集、整理中國古文字藝術的歷史性典籍。

在2020年第八屆「韓美林藝術講壇」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宣布:「清華大學韓美林藝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聘請周令釗、常沙娜、馮驥才、余秋雨、鄭欣淼、單霽翔、範迪安、馮遠、陳履生、王魯湘、潘魯生、宋建明、劉正、呂品昌、趙力等十五位藝壇權威人士進入該中心的「學術委員會」。

▲2020年魯曉波宣布「清華大學韓美林藝術研究中心」成立

魯曉波表示,「清華大學韓美林藝術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以專業眼光、跨界視野和智慧力量,梳理韓美林的藝術脈絡,探尋韓美林的藝術世界,解讀韓美林的藝術思想,研究韓美林的藝術精神。這是一件美美與共的大事。這不但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一件大事,也是清華大學的一件大事,而且還是中國藝術界的一件盛事。

「韓美林藝術大系」收錄了國內相關藝術領域的專家撰寫了研究文章,其中包括了以周令釗先生為首的「清華大學韓美林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們的論文。

「韓美林藝術大系」是對韓美林藝術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展示。從內容、年代、形式到對韓美林各門類藝術的包羅都是空前的,展現韓美林各階段代表性作品及各品類的精華之作,對研究發展美林藝術將起到推動作用。

固若金湯,顧名思義,是指防守堅固。

美林的作品氣勢磅礴又洞察精微,藝術風格獨到又個性特徵鮮明,尤其致力於汲取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精髓,並創作出具有現代審美理念和國際通行語彙的藝術作品。所以,美林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代表人物。

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是美林的畢生修為。除了自己拚搏以外,當務之急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自2011年被聘請為清華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以來,美林開創了國內以專業能力突出而免試英語的先河,在清華大學招收博士生之後又招收了一些年齡更小、可塑性更強的碩士生,分別指導他們在美術史論、現代陶藝及理論以及設計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

自2015年首位博士生陳楠畢業以來,博士生熊開波、沈磊、景懷宇、楊晉,碩士生霍巍、常燕、祖瑋、管玉磊都已順利畢業。盛恬子、付少雄在順利取得碩士學位後,選擇了繼續師從美林攻讀博士學位。

陳楠在成為美林首位清華博士前便參與了由美林領銜的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設計團隊,因此,與美林結下了不解之緣。美林與陳楠的關係,我想除了師生以外更像是父子。十幾年來,師徒倆經常為了完成一件又一件國家級設計任務而並肩作戰,有時望着師徒倆在畫室裏邊吃簡餐邊探討設計方案的情景時,感覺更像一對父子。陳楠從事美術工作的父親因病過早離世,美林對他來說亦師亦父。儘管是師徒,但在藝術的推陳出新上,他倆有着常人難以想像的默契。如今,已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的陳楠,除了教書育人以外,舉辦藝術設計主題展、出版學術著作,在其專業領域成績斐然,儼然是中國設計界的翹楚。

▲美林與其首位清華博士陳楠

其他學生中有主修陶瓷藝術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工藝美術專業等,如今,已經畢業的碩士生除了已在工作崗位上大顯身手的以外,大都繼續攻讀美林的博士學位。此外,美林陸續招收了一些新博士生,雖然目前博士生培養機制依然沒有大方向上的變動,但韓美林不拘一格求人才的銳意革新,對中國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必將產生推動作用。

記得有一年畢業季,當學生被問到,畢業了有什麼想對導師說的嗎?學生們紛紛說出了心裏話:

博士熊開波:韓老師您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舉足輕重,您的藝術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對我來說,您是我敬重的導師,也是像父親般關心幫助我的親人。五年來,您百忙中抽出時間指導我,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績和收穫。這五年中跟您一起的歷練,也將是我人生和未來創作最珍貴的財富。您的言傳身教,我將受益終生。雖然畢業了,但我永遠是您的學生,將會繼續研究您的藝術和學習您的創作方法。

碩士管玉磊:韓老師橫跨眾多藝術門類,在每個藝術品類裏都大放異彩。在學習期間,韓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對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其中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那句「造型解決了,工藝不是問題」。簡單明了的幾個字,卻實實在在道出了設計的深刻內涵。我們常說的所謂KV主視覺、主題延展、IP衍生品,無一例外都要遵從「把視覺根源抓住」這一原則,沒有好的造型基礎,衍生再多品類也是徒勞無功。相反,一件出彩的原始造型,其本身就已經大放光芒,對其的延展設計便無須過多繁複的修飾便可錦上添花。

碩士付少雄:跟隨韓老師學習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韓老師的藝術理想、生活狀態和精神品格深深地感染着我們。韓老師對學生毫不保留,希望學生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從觀摩創作和研究手稿的過程中理解藝術規律,從「藝術大篷車」的實踐中體驗風土民情,從「韓美林全球巡展」的征程中感受「美美與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研究生畢業只是一個學習階段的結束,我們將繼續追隨韓老師的藝術,學習韓老師為人為學的態度。

碩士盛恬子:在碩士學習階段,我充分地參與了韓老師的設計實踐項目,從「韓美林全球巡展」的視覺形象設計、《韓美林藝術大系》的編排設計到藝術衍生品的包裝設計。在陳楠老師的設計指導下,不僅學會分析和研究韓老師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創作過程,並且將其恰當地體現在設計的工作中。為了深入學習韓美林藝術,曾在藝術館學習過一段時間,每天觀摩韓老師的藝術創作,學習對古老藝術的理解以及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韓老師不僅傳授我們知識,還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溫暖,讓我對未來的路充滿了信心。

碩士李琳:研究生階段遇到韓老師是幸運的,能領略到韓老師極高的藝術造詣,欣賞到韓老師瀟洒的繪畫過程。此外,韓老師對待學生就像大家長一般,既有嚴格的學術要求又時常親切地寓教於樂。我們也親眼見證了韓老師「起早貪黑」「揮筆不倦」的勤奮,八十有餘的韓老師仍舊在藝術之路上奮力奔跑,相比之下,二十多歲的我們都深感慚愧,卻又備受激勵。跟着韓老師學習,收穫的不只是知識學問,他對藝術執着追求的態度、對自身品行的嚴格要求以及不知疲倦的求知精神,更是激勵着我。未來我也將從事繪畫創作的工作,韓老師是我一生的榜樣。

區別於以往的教學方式,美林培養博士生,會經常邀請學生來到自己的工作室,讓他們觀摩自己的創作,向他們講解積累素材的方法。這種在學院教學中無法體驗的學習經歷,令學生們大大受益。在學習與畢業創作期間,幾位博士生不止發表論文,還不斷堅持藝術實踐與創作,並與韓美林共同完成了多項國家級設計任務。

2017年3月,當結束了「美林的世界在威尼斯」巡展之後,美林便帶領着他的博士生、碩士生們風塵僕僕地來到米蘭。之所以在下一站「美林的世界在巴黎」開幕之前造訪米蘭,是因為此次歐洲之行同時也是博導韓美林帶領學生們的遊學之旅。米蘭被稱為世界時尚與設計之都,是全世界設計工作者的嚮往之地。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藝術大家,韓美林不僅踐行着藝術與設計等領域的跨界創造,同時,在藝術教育方面也不斷開創嶄新的教學模式。此次歐洲遊學,便是韓美林給學生們上的一堂鮮活而珍貴的課程。

▲美林帶領清華大學博士生到歐洲遊學

一來到米蘭,美林和學生們便馬不停蹄地直奔亞力山德羅·門迪尼的工作室。門迪尼被尊稱為「意大利後現代主義設計之父」,曾兩次獲得過「金圓規」獎、紐約建築聯盟榮譽勳章、法國「藝術文學騎士」稱號。兩位因藝術而結緣的老朋友再次相聚於米蘭。這次拜訪門迪尼工作室除了老友重逢共敘彼此藝事之外,也是美林帶領學生們深度了解和考察意大利藝術設計的難得機會。

門迪尼熱情地向一行人介紹了他最新的設計作品。美林則毫不吝惜地對其新作發出讚賞之詞,同時也現場教學,向學生們深入講解門迪尼作品的造型設計和色彩之美。

▲門迪尼米蘭工作室

每年的教師節,學生們會從四面八方趕來。記憶猶新的是2020年的教師節,因為疫情稍有緩解,美林準備了「重量十足」的教學工具——109本手稿本,給學生們上了2020年新學期第一堂導師專業課。當學生們每人捧着一摞手稿本整齊劃一地走向課堂時,情景頗為壯觀。

▲可愛的博士生「搬運工」們

開課前,美林說:「疫情期間咱們哪兒也去不了,但幾個月來,我的手稿本從編號85畫到了109,我的《天書》第二部也快寫好了,還為即將動土的美林公園設計了些雕塑。今天是教師節,但其實我也要感謝同學們,你們也鼓勵了我,讓我必須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更好地回答你們的問題。」

手稿,是美林創作的「素材倉庫」和「造型詞典」,它見證了藝術家的不斷積累和突破。這堂頗有「分量」的專業課,就是從美林的手稿本開始的。

109本手稿本,是怎樣一個概念?疊加起來是兩個兩米高的巨人,是真正意義上的「著作等身」。這一本本厚重的手稿本,滿載着老師韓美林的殷切希望,承載着清華學子們在藝術的大地上自由的夢想馳騁。青春無問東西,歲月自成芳華。

▲為導師「著作等身」而驕傲

2020年是韓美林藝術基金會成立的第八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突然襲來,個人、組織、社會的各項工作都無可避免地受到了衝擊。作為公益組織,韓美林藝術基金會堅守初心,在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情況下結合自身特點及優勢,探索機會,尋找工作和項目的突破點。

美林這位「80後」藝術家,素來以「民瘼懷憂」的拳拳愛國之心,憂國憂民憂天下。在疫情肆虐之際,看到孩子們因為疫情不能上學的無奈現實,深深感慨:「孩子們是祖國的秧苗,教育關乎中國的未來,『停課不停學』絕對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利用信息時代的便利,網上學習必須成為孩子們的每日必修課。」

▲美林疫情期間為全國中小學生錄公開課

於是,美林欣然接受「一起公益」的邀請。因為疫情,員工們趕鴨子上架擔起攝影、攝像、剪輯的重任,我自己充當起化妝師。連續為全國的學生和家長朋友們錄製了三堂精彩紛呈的美術課,在疫情期間為大家送上了急需的藝術食糧。三堂以「遠離病毒、愛護生靈」為主題的韓美林系列美術課程,在這個疫情肆虐的假期,給孩子們留下了色彩斑斕的回憶。

▲疫情期間錄製網課充當臨時化妝師

三堂特別的美術課,內容分別為:「天地大美——當你有了方和圓」「鮮衣怒馬,沙場點兵——水墨馬」「良『功』在手——設計的奧秘」。

這三堂課,創下了300餘萬中小學生線上觀看的驕人業績。

▲疫情期間員工「趕架子上架」做起臨時攝影師

通過這一系列美術網課,美林不僅將繪畫技法傳授給全國的小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將自己對於生命的感悟和美的理念傳遞給大家。他認為:「人類雖然有智慧有語言,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引領者,但這次疫情的暴發再一次告訴我們,給其他生物一個生存的機會,我們才能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在韓美林眼中,「一切的生命都是美的」。他曾說:「一切都是生命,一切都有靈性。創作者只有心懷對生命的熱愛與敬意,筆觸才能蘸滿美。」

美林的「遠離病毒、愛護生靈」系列美術網課,旨在引導全國青少年深刻地意識到人類與動物是相生相伴的命運共同體,從而學會敬畏自然、愛護動物,保護這一片我們共同生存的天地。

這個理念在2019年初我們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聯合舉辦的「1864熊貓巡展」大型藝術公益活動中再次得到了印證。

1864這個數字是全國第四次大熊貓普查中得知的野生大熊貓的數量。我們希望藉此引起公眾對大熊貓和其他野生動物的關注,發起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民話題。美林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的藝術顧問,特別授權了多款熊貓造型,用於本次巡展的熊貓形象設計。

▲美林和他的熊貓寶寶們

美林說:「我在創作這些熊貓的時候,想到是人類的嬰兒。我用寶寶的形象塑造出1864隻環保紙熊貓雕塑作品,希望喚醒人們心中最柔軟、最溫暖的愛。讓大家意識到大熊貓和其他野生動物和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也需要關愛。」

在全球新冠疫情仍然不容樂觀的情況下,相信藝術的力量仍然可以鼓舞大家的意志。於是,2020年12月21日,深圳迎來了兩個獨具風格的藝術展覽,「美林的世界在深圳——韓美林藝術展:天·地·人·和」「美林的世界在深圳——韓美林生肖藝術展」,兩展分別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深圳南山博物館隆重開幕。

韓美林與深圳有着很深的情緣。自1994年起,他先後為深圳設計並製作了《蓋世金牛》《祥瑞福輳》《龍盈乾坤》等多座城市雕塑。早在1999年,韓美林就在深圳舉辦過藝術大展。時隔二十一年,韓美林藝術回歸深圳,通過「生肖」這一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符號,以及領異標新的藝術語言「天·地·人·和」,喚醒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藝術感動。

開幕當天舉行的第八屆「韓美林藝術講壇」,特意選擇「藝術的力量」作為主題。因為藝術的力量,是審美的力量,是撫慰的力量,是潮流的力量,歸根到底,是文明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在當今抗疫進程中,在方方面面的實踐中,都充滿着打動人心、催人奮進的美好傳奇。

▲深圳第八屆「韓美林藝術講壇」觀眾

論壇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主席王石,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韓美林全球巡展」總策展人趙力,紅磚美術館高級策展人、資深研究員喬納斯·斯坦普(JonasStampe),圍繞主題同台共論,以遼闊視野、獨到觀察、真知灼見,匯成一股激蕩心靈的藝術力量,成為一場提升審美的文明盛宴。

馮驥才老師雖然沒能來到論壇現場,但發來了精心錄製的視頻演講。馮驥才說:「我們的生活中有親近的力量,有科技的力量,有軍事的力量,有政治的力量,有各式各樣的力量,我們人還有感情的力量。那什麼是藝術的力量?它跟經濟的力量、科技的力量這些都不同。它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是無形的,但是它作用於我們。它無形中給我們以感染,使我們衝動,使心靈抖擻,或者是感到震撼,給我們以衝擊。這樣的力量它的實質是什麼?我覺得實質就是藝術的本身,是真善美的,就是真善美的力量。在藝術中,它是用美的形式來體現。它使我們內心變得善良,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會影響我們的價值,會提升我們的修養和自身的境界。美的力量不能小看,美的力量緊緊聯系着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社會的進步。它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人們的境界,它使社會更文明。現在我回到韓美林藝術本身。韓美林的馬給我們奔騰的激情;韓美林的牛給我們所必需的性情;韓美林的小動物給我們溫柔;韓美林的人體畫讓我們欣賞,讓我們尊重人;韓美林的書法、陶瓷喚起了我們對傳統的熱愛。而且他把傳統文化裏的精髓糅合他的個性,記錄了我們現代的生活。我說過,藝術家的本職就是在生活的任何地方,都讓『城市更美』成為勝利者,韓美林就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家。」

▲陳履生在第八屆韓美林藝術講壇上演講「藝術的力量」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陳履生用了無數個排比句闡述了自己對《藝術的力量》的真知灼見,現在讀來仍為之振奮。

藝術沒有建造巨大歷史建築的力量,卻是這個建築內部不可缺少的軟裝。正如同屈原所看到的楚先王廟內的壁畫一樣,雖然沒有建築的巍峨,卻有着「成教化,助人倫」的力量。

藝術沒有建造金字塔那樣眾多的勞力,卻有着設計建造金字塔的圖紙。

藝術不能移山填谷,但是,能用特有的方式記錄這排山倒海的力量,並使其傳之久遠。

藝術不能像火箭那樣瞬間刺破天穹,而是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滋養心田。

藝術不像高鐵那樣極速地穿行而過,卻像「大珠小珠落玉盤」那樣,餘音不絕,繞樑三日。

藝術不能(像)萬噸水壓機那樣以巨大的力量來改變其他硬質材料的物理空間和體形,卻以水滴石穿表現出審美的持之以恆。

藝術不能改朝換代,但改朝換代卻離不開藝術,(藝術)是戰場上的投槍和匕首。

藝術不是一座看得見的巨型機器,卻是這一巨型機器上不容易被人發現的齒輪和螺絲釘,有其獨有的作用。去之不能,少之不得。

藝術沒有產業更替的推動力量,卻有着維繫其百年、千年傳承的內在動力系統。

藝術的力量是推動人文發展的歷經千年的教化,是審美的傳承。如同東漢王延壽所看到的魯靈光殿壁畫中的「圖繪天地,品類群生」,既是現實中的「借鑒賢愚」,又是社會歷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鏡鑒。

藝術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在數以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有無數的影響後世的藝術作品,為了它們的傳承與分享,世界上建造了無數的博物館、歌劇院等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藝術能夠代代相傳,並為世代人所享用。

藝術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盧浮宮中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年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超過800萬人來此觀瞻,而其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是來自中國的觀眾。而《最後的晚餐》在那不大的教堂中,同樣吸引了無數人的朝拜。

藝術的力量是一己之力。齊白石不經意間造就了後世的當代產業集團,收藏、拍賣、造假、鑒定、研究、出版,等等。韓美林何嘗不是,同樣是以一己之力造就了他的藝術王國。

今天在藝術推動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藝術的力量更是表現超乎尋常。法國政府在朗斯用建造盧浮宮分館來挽救一座沒落的礦山城市。韓美林的藝術力量是以其藝術的成就而有了四地的四座韓美林藝術館,與當地的社會發展融合到了一起,成為城市中的文化地標。

韓美林的藝術力量是藝術大篷車的動力,是巡展的年復一年,是從國內走到國外。

韓美林的藝術力量是審美的多樣性的滲透與融合,是在不同材質上的不同品類的造化。

韓美林的藝術力量是一以貫之,是經久不息,是老當益壯。

…………

馮驥才曾說:「韓美林是一個人的敦煌。」

余秋雨曾說:「韓美林是千年後的漢唐。」

無論如何,這種「藝術力量」是值得我們用盡一生去捍衛的!

《恰逢其時》作者介紹

周建萍,編劇,1964年出生,畢業於浙江大學中文系首屆作家班。現任四地韓美林藝術館總館長(杭州、北京、銀川、宜興)、韓美林藝術基金會秘書長。曾任浙江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大型活動主任、北京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中國田漢基金會理事、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中國夏衍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創作電影、電視劇、小說、報告文學等200餘萬字,發表於全國各大刊物,其中電影劇本《女兒谷》被著名導演謝晉搬上銀幕,該片於1996年獲得第三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高榮譽獎、入選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2002年起連續13年擔任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典禮總策劃。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