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於研發陀飛輪技術,成為知名鐘錶品牌做代工生產(OEM)的鐘錶業商家沈墨寧,在鐘錶業找到商機,建立了在行業中的地位,同時他憑幾十載耕耘鐘錶製作經驗及對精工精神的理解,再結合自身對藝術的審美追求,建立起了龐大的私人收藏體系,其中有承載着中華民族傳統工匠精神的中國木雕,亦有各種型號、風格的西洋古董音樂盒,中西工藝之美在這些藏品中交相輝映。
走進位於柴灣工業城的萬希泉香港總部辦公室,千餘件木雕及許多大型音樂盒便躍入眼簾,直叫人大開眼界,大飽眼福。這些有過百年歷史的藝術品,都是沈先生的珍藏。他很多年前就開始收藏木雕了。他一邊打開他的一個木雕收藏櫃一邊介紹:「基本上清朝的多,明朝的都有些,但是沒有清朝的(那些木雕)漂亮。」 沈墨寧收藏的木雕工藝品類多樣,木雕擺件、木雕畫、木雕牌匾更是奪目,木雕對聯……這些木雕工藝品很多都並非僅憑雕刻一項技藝就能完成,而是糅合了書法、繪畫、彩塗等多種技藝。
在一個收藏品陳列架上,擺放着一組製作於浙江寧波的木雕人偶。據沈先生講,這是1900年中國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時所展出的展品中的一件,當時一同參展的還有貴州茅台酒。這組木雕是代表當時的清政府,茅台酒(茅台鎮在清嘉慶、道光年間造酒)則是代表當時的中國商界。木雕以巡遊的形式來展現清朝時各行各業、各個狀態的中國人形象:官員、學生、拉二胡的藝人等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堪稱木雕藝術中的珍品。
某年沈墨寧去上海參觀世博會時,在一張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中見到過曾經代表中國參加巴黎世博會的其中一組木雕展品,但是這組木雕在當時已經不知所終,只留下這一張黑白照片,這不禁令他倍感惋惜。後來他在一次音樂盒拍賣會上見到了這組似曾相識的木雕,非常激動,仔細看了拍賣品說明,竟真是中國參加巴黎世博會的那組展品,沈墨寧當機立斷以2,800歐元拍下這組木雕。這組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國木雕藝術品終於不知歷經幾多轉折才回到了華夏兒女的手中。沈墨寧說,如果中國有博物館需要這組木雕人偶,他一定無償捐贈。
沈先生的收藏不但讓人「飽眼福」,還讓人「飽耳福」。沈墨寧是著名的木雕鑒賞家和收藏家,同時也是一位古董音樂盒收藏家。多年來,他奔走於五湖四海,在世界各地的拍賣行收穫古董音樂盒超過四百台。這些形態各異的音樂盒,件件工藝精巧、美輪美奐,無不令人稱奇。
音樂盒中有一款很不尋常,雖然產自遙遠的瑞士,但是音樂盒裏的黃銅人形零件竟然都做成了東方人面孔。他解釋道:「因為1870年代的時候,好多西方教會來中國開設教堂傳播宗教,他們知道來中國都要帶手信,便準備定製15個這樣的音樂盒帶到中國,所以裏面的銅人全部採用中國或亞洲人的面孔。」想不到這個產自歐洲的音樂盒,竟然折射着一段中國近代史,而播放的歌曲竟然是中國民歌《茉莉花》。
記者:張夢薇、黃金源
拍攝:潘達文、焯羚
剪輯:唐王心、黃金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