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屆舉辦的「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今日舉行頒獎典禮。(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為鼓勵及推動香港本地科創發展為使命的「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今年首屆舉辦,並於今日(22日)中午假香港君悅酒店隆重舉行頒獎典禮。經過專家評出五大領域各一位或一組獲獎者,今屆共有6名得獎者,每個領域的得獎者可獲港幣200萬元獎金及獎座。活動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贊助。

大會共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金融科技」五個領域獎項;中銀香港提供合共港幣1,000萬元獎金頒發予獲獎者或團隊以作表揚。經過專家幾個月來的嚴格評審,最終選出6名得獎者,包括: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創新中心執行副主任劉宏斌、香港中文大學王連大腦腫瘤中心副主任陳達明、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永平、香港科大智能傳感器與環境技術中心創始主任范智勇、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及濃說(Wizpresso)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鄭嘉泓。

盧煜明表示,希望向香港、國家、世界展示香港的科研科創優秀成果。(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香港科技創新聯盟理事會主席、香港科學院盧煜明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中央及特區政府對科創發展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今年首度推出「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希望向香港、國家、世界展示香港的科研科創優秀成果,今次6位獲獎者各自在其領域上取得卓越成就,為香港乃至國家作出傑出貢獻。

盧新寧期望未來有更多科學家為國家和香港爭光。(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向獲獎科學家表示熱烈祝賀。她指出,香港高等教育發達,科技基礎雄厚,高素質科技人才匯聚,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有能力為國家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出獨特貢獻。她表示,在香港由治及興關鍵期,最重要的是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香港發展的主動,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她期望活動能發現更多「千里馬」,未來有更多科學家脫穎而出,取得更多前瞻性研究與原創性成果,為國家和香港爭光。

孫東指,創科發展藍圖將有清晰路徑和戰略規劃,壯大香港創科版圖和人才庫。(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意義重大,政府「創科發展藍圖」將涉及香港創科促進政策,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希望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深化與內地合作,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創科發展藍圖將有清晰路徑和戰略規劃,壯大香港創科版圖和人才庫,讓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建設大踏步前進。

主辦方負責人、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指出,科技創新發展關係香港未來,增強發展動能、排解民生憂難,離不開科技創新,公司很榮幸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略盡綿薄之力,為廣大市民享受到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服務支援、為大灣區創科產業提供更優質的投融資服務。他說,公司將繼續通過舉辦創科獎項和比賽等活動,支持香港創新科技事業發展,培育更多創科人才。

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右)与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院士(左)為劉宏斌研究員(中)頒獎(點新聞記者攝)

「人工智能及機械人領域」由劉宏斌、陳達明二人共同獲得。他們聯合研發應用於微創腦手術的柔性內鏡機械人系統,並在香港成功開展首例屍體實驗,以證明使用該機械人可在微創條件下完成全部所需手術步驟,使香港成為機械人神經外科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導者,展現香港在世界醫療機械人研究和神經外科臨床研究領域的重要角色。

「生命健康領域」獲獎者是鄭永平教授。鄭教授發明的「無輻射便攜式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實現脊柱側彎程度評估可以更安全、低成本和頻繁地進行,甚至在學校和家庭中開展,有關技術已在多個國家應用於臨床診斷,協助脊柱側彎的早期發現和跟進治療,以非手術方式有效控制,可令全球青少年受益。

鄭永平發明的「無輻射便攜式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已在多個國家應用於臨床診斷,可令全球青少年受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馮沛賢 攝)

「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獲獎者范智勇為仿生光電材料與器件的國際知名專家,他研製的仿生眼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當中實現納米材料在曲面基底上的三維集成作為先進光電感測器並應用於機械人及視覺假體的創新工作令他榮獲此獎。該技術可於未來用於智慧型機械人、無人機、無人車等。

范智勇研製的仿生眼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馮沛賢 攝)

「先進製造領域」獲獎者王鑽開在先進製造、表面科學、流體動力學、熱能、材料科學、物理學等跨領域的集成創新和突破性成果,令他脫穎而出榮獲嘉獎。他的研究解答了三個歷史性科學難題,即固/液接觸時間的最短物理極限是多少、如何引導液體流動方向、完全抑制1756年觀察到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同時開創仿生材料在高效集水和能量收集、散熱、柔性器件等領域的前沿應用。

王鑽開在先進製造、表面科學、流體動力學、熱能、材料科學、物理學等跨領域的集成創新和突破性成果,令他脫穎而出榮獲嘉獎。(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馮沛賢 攝)

「金融科技領域」獲獎者鄭嘉泓是六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他開發出一套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和軟件即服務(SaaS)解決方案,自動化和簡化資本市場複雜的報告和盡職調查工作流程,為監管科技領域賦能。例如開發協助銀行家審查及驗證首次公開募股(IPO)文件的綜合驗證工具,有效協助法律從業人員加快業務流程,有助節省大量勞動工作。

鄭嘉泓開發出一套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和軟件即服務(SaaS)解決方案,自動化和簡化資本市場複雜的報告和盡職調查工作流程。(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馮沛賢 攝)

是次頒獎典禮為香港科創界年度盛事,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黃玉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席盧煜明教授擔任主禮嘉賓,各高校學者與科創團體代表超過150人出席。

六位獲獎者:

【人工智能及機械人領域】獲獎者:劉宏斌、陳達明

【生命健康領域】獲獎者:鄭永平

【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獲獎者:范智勇

【先進製造領域】 獲獎者:王鑽開

【金融科技領域】獲獎者:鄭嘉泓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馮沛賢 報道)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