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資產曾高達約3萬億美元(約23.3萬億港元)的加密貨幣,如今可能已蒸發掉72%的價值,然而對金融系統卻並未產生明顯溢出效應。加密貨幣平台Voyager、Celsius和FTX及對沖基金Three Arrows先後申請破產,但它們的最大債權人名單中沒有任何銀行,反映加密貨幣企業是在一個閉環中運作,彼此盤根錯節,但與傳統金融業幾乎沒有明顯重大聯繫。然而一些銀行已開始投資加密貨幣企業,如今出現的破產潮,將使傳統銀行業對此卻步,或為未來加密貨幣崩盤可能衝擊經濟提前掃雷。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戈爾頓和密歇根大學法學教授杰弗里·張(Jeffery Zhang,譯音)在發表的論文中寫道,「幣圈基本上在自己的圈子裏循環,一旦加密貨幣企業從投資者獲得存款,這些公司就會貸款並互相交易,它們不跟與實體經濟相連的公司往來。」
部分銀行以私募股權投資
不過,由於加密貨幣愈來愈普遍,令傳統銀行家接受加密貨幣的壓力不斷加大,一些銀行已對加密貨幣公司進行私募股權投資,包括摩根大通在內的許多銀行均正在投資區塊鏈,若這趨勢持續下去,數年後可能有大量傳統銀行參與加密幣投資。如今加密幣崩盤,可能已防止這種情況乃至一場更大範圍的危機發生,原因是受破產和醜聞的影響,加密貨幣恐難以被傳統銀行業完全接納。
有專責金融科技範疇的律師則指出,雖然有加密貨幣平台接連「爆煲」,引發不少質疑聲音,但認為只有少數投資者會選擇完全退出加密貨幣領域,投資加密貨幣的趨勢只會放緩,不太可能完全消失,投資者首要是做好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 ◆綜合報道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