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賀鵬飛 南京報道)「必須小心謹慎地行動,拍攝時千萬不可讓日本人看見。」在南京大屠殺腥風血雨的日子裏,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冒着生命危險拍攝的珍貴影像,成為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之一。2019年,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協助下,37分鐘版「馬吉影像」被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12月13日,《為了共同的記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外徵集藏品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辦,包括37分鐘版「馬吉影像」等來自海外的5組代表性文物藏品對外展出。這批文物藏品,再現了多年來一批國際友人和愛國華人在海外為收集南京大屠殺文物史料而輾轉奔波的經歷,他們為豐富紀念館館藏、維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築牢共同的歷史記憶、捍衛正義與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展覽第一部分即展出了「馬吉影像」及相關藏品。85年前,約翰·馬吉用一台貝爾牌16毫米攝影機,留下了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珍貴動態影像。1938年初,時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喬治·費奇,將馬吉拍攝的一部分影片縫在大衣裏,秘密帶出南京,將侵華日軍南京暴行公之於世。
1991年,時任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會長的邵子平幾經奔波輾轉,在約翰·馬吉兒子大衛·馬吉家中的地下室找到了記錄南京大屠殺暴行的膠片,並將這些珍貴膠片送到影片處理公司翻拍製成兩套能直接在電視台播放的時長約37分鐘的「一寸盤」。

2002年10月,在聯合會的大力推動下,大衛·馬吉將馬吉攝影機和4盒膠片捐贈給紀念館,這批膠片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數字化後,被製作成「17分鐘」版「馬吉影像」。
2017年底,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陳旻根據集團布置採訪邵子平時發現,聯合會保存有「37分鐘」版「馬吉影像」,這比大衛·馬吉捐贈給的「17分鐘」版影像長得多。後在陳旻傾力追尋和協調下,邵子平等人於2018年10月在紐約找到了「37分鐘」版「馬吉影像」,最終邵子平和聯合會其他兩任會長陳憲中、姜國鎮共同將「37分鐘」版影像捐贈給紀念館。
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教授指出,「37分鐘」版「馬吉影像」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各種「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最為全面、內容最為豐富的版本,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和證據價值。

除「馬吉影像」外,現場展出的還有侵華日軍士兵堀越文夫保存的日軍暴行相冊,日本教師松岡環採訪的原侵華日軍士兵口述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音像,《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對日軍在南京暴行的報道,以及東京審判時加拿大檢察官亨利·諾蘭質證南京大屠殺慘案元兇松井石根的檔案。
在堀越文夫保存的125張泛黃的歷史照片裏,有5張攝於南京,每一張都是日軍暴行的見證。紫金山下中國人的屍體堆積如山,城牆邊日軍士兵手持步槍刺刀和日本軍旗,站在中國人的屍體旁炫耀「武威」,南京郊外被日軍屠殺的中國人屍體,日軍在中華門懸掛「祝南京陷落」等大幅標語……
2008年5月,這本相冊由堀越文夫之子岡崎俊一捐贈給紀念館。岡崎俊一表示,專程趕赴紀念館捐贈其父保存的歷史照片,正是為了維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衷心祝願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共同發展健康持久的中日友好關係。
而由旅加華人餘承璋多方收集整理的33冊「諾蘭檔案」主要是諾蘭的生平資料和手稿,特別是諾蘭在東京審判時對甲級戰犯松井石根的質詢和定罪過程,讓人們有機會更多地了解諾蘭為法庭審判南京大屠殺案所作的貢獻。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