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隆溪

儘管文學研究的著作眾多,但是相對於英語世界來說,中國文學在面向非母語讀者的時候仍然顯得十分小眾。而中國作為全球大國之一,擁有數千年文學史,這種稀缺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早前,由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講座教授、知名學者張隆溪撰寫的《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學史》)面世,為這空缺描寫出精彩的一章。◆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由著名學術出版社Routledge發行,張教授以清新流暢的英文面向西方讀者娓娓道來,希冀能通過與文學對話,讓他們感受作為世界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文學之獨特魅力。

打磨多年 「去歐洲中心主義」 成冊

張隆溪教授介紹道,十九世紀由歌德所定義的世界文學,很難真正意義上進行閱讀實踐,事實意義上即為西方文學。有感於西方中心主義的偏見,他和同仁策劃了四卷本的《Literature: A World History》(《世界的文學史》)叢書。「差不多用了10多年的時間,」張隆溪說道,「我們是2004年開始的,最先是在瑞典,請了全世界大概20多個人去開會,我也是其中之一,之後形成了一個10人的核心小組,來討論怎麼樣把這個計劃推行到一個更大的世界文學的一個歷史。」

他認為,在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也有不少的這種世界文學歷史的書講世界文學,但是大部分都是西方人寫的,「基本上就是從西方的觀點來看,就明顯代表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觀念。基於這樣一個觀念,我們想在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去西方中心主義,要去歐洲中心主義。」

放手充盈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學史

但是,由於《Literature: A World History》跨越了整個世界的文學史,相對地,關於中國文學的篇幅便比較少,「在中國文學來講,古代是以朝代來分的,跟別的文化不符合,所以就不能夠既不能以西方的分法,也不能以中國的分法。」張隆溪便着手開始這本《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撰寫。

「到了這本書的時候就很自由了,我就不受限制了,寫中國文學史就完全是按照我所理解的,不同朝代不同時期重要的東西都會寫在裏面,不光是唐宋的。所以我從詩經楚辭寫到兩漢文學,非常豐富,尤其是南北朝魏晉時代的文學非常豐富。」或許因為了然於心,也興之所至,張隆溪寫得很快,「大概一年就寫完了。」

書出版之後,許多行外閱讀者發出疑問,為何要撰寫一本英文的中國文學史呢?中文這樣含蓄的語言,用英語又是否能夠準確表達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張隆溪首先解釋了自己的初衷,「現在基本上在全世界最流通的語言就是英文,它的影響比任何其他語言都要大,雖然識中文的人最多,但是中文除了中國人看以外,別人不能看。我們一般的中國人,尤其中國的大學生,對西方的了解遠遠超過一個歐洲或者美國的大學生對中國的了解。一個中國學生肯定都知道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莎士比亞,但是西方的人可能只有Confucius(孔子)這個名字稍微知道一點。」

作為比較文學的資深學者,張隆溪認為這是很大的不平衡,他覺得自己畢生除了進行研究之外,將中國語言推向世界亦是己任,「世界文學的興起讓整個世界的變化可以說不再是以歐洲為中心,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但同時,他反感狹隘民族主義。「凡是以儒家的觀念來批評文學作品,如符合儒家的政治或者道德的哲學觀念才是好的,我是非常反感的。」

譯意境而非直譯文學

張隆溪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留學美國,有着深厚的英語基礎,但是,在撰寫《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時候,他盡量用淺顯的語言,「很多漢學家當然寫得非常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問題係他們把自己的學問做得太過高深,這樣就會變成一個非常冷門的東西,社會上不流通,一般人都沒有關心也沒有興趣。」

他介紹道,「文」這個字在中國古代的意義是很寬泛的,跟文字相關的東西都叫文,但是並不等於現在所理解的文學觀念,「我們所理解的文學是藝。」他說,「有藝術性、有美的觀念,有審美價值的東西才是文學。」

「漢學家對於古文的理解很多還是有局限的,主要因為文化上的背景,比如說翻譯英文就有這方面的挑戰,不光是一個語言的問題,是一個對原文的理解的問題。」張隆溪以莎士比亞的劇本舉例,他認為,莎劇未必英國人就很懂,「因為很多時代的用語跟現在的英語是不太一樣的。而《中國文學史》裏面翻譯了大量的中國作品成英文,首先翻譯不是原文,要讀原文你去讀原文就好,翻譯是把它變成另外一個語言。」

「並不是說翻譯不能夠有一種美感,但是這種美感是不是就是俄國人讀普希金那種體會?也不見得。但是這個沒關係,只要是好的翻譯,它能夠引起你的興趣、美感,那就可以。」他強調。

文學經典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目前進行的大部分中文學術研究,都是以古文或近代文學作為參考的,這是否代表中國文學在走向下坡呢?張隆溪有自己的看法。「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最有名就是陶淵明,在他的時代,包括到了唐代他都不是很有名的,當然大家都知道陶淵明這個人,但是沒有多少人覺得他是大詩人。」他說,「他之所以成為經典,更重要的是因為詩風符合中國整個美學發展的方向,中國人所謂意在言外,言盡而意無窮,幾句話點出來,但是意味無窮,這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美學觀念。」

張隆溪指出,在全世界都對中國文學知之甚少的現實下,按照當今學界固有思路去寫中國文學史於事無補。是以這本《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旨在讓那些讀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國文學的人,得以與中國文學共鳴,他賦詩以結:「二十萬言嘗作史,三千歷歲述先賢。先賢不識君莫笑,鶴立蛇行域外傳。」